古羅馬唯物主義哲學傢盧克萊修的哲學長詩。1473年整理出版。是現在唯一保存下來的系統闡述古希臘羅馬的原子唯物論的著作。《物性論》中文本由方書春翻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出版。

  全書依據德謨克利特開創的原子唯物論,以大量事例闡明瞭伊壁鳩魯的學說,批判瞭靈魂不死和靈魂輪回說及神創論,將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貫徹於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在與唯心主義學說的鬥爭中豐富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

<

  《物性論》共6卷,7000多行。第1卷批駁瞭宗教和神創論,論述原子與虛空。指責宗教蒙蔽人們的理智,貶低人的尊嚴,唆使人們作出不道德的行為,使人類陷於極端的貧困。書中認為宗教的產生是由於愚昧的原始人懼怕自然的威力、不正確地解釋夢境以及不瞭解某些自然現象的原因造成的,神的形象隻是人們幻想的產物。盧克萊修從“無物能由無中生,無物能歸於無”原理出發,論證瞭物質的永恒性和無限性,駁斥瞭神從無中創造世界的謬論。他說:要不然一切生物不需要種子就可以出生瞭;人就可以從海中來,魚就可以從土中生,大小牲畜就可以從天而降,每一棵樹上就可以長出各種各樣的果子。他通過具體事例論證瞭原子和虛空的實在性,但沒有用“原子”這個詞,而是用“本原”、“原初物體”、“物體”、“種子”、“元素”以及“物質形體”來代替。與德謨克利特不同,他認為原初物體的形狀是有限的,“否則你就會迫使一些種子竟然成為一種不可測量的巨大的東西”。他從物體的多孔性和比重的不同論證虛空的存在。他把原子論和感覺結合起來,提出可能性表明物質,不可能性表明虛空。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物質和空間都是無限的,宇宙中有無數世界在形成、發展和消亡,我們的世界並非唯一存在的世界。在第2卷中,他闡述瞭原子運動的規律性,把原子運動歸結為3種形式:①由碰撞產生的運動;②由重量產生的向下的直線運動;③在極不確定的時刻和地點原子自動脫離垂直下降線而發生的偏斜。他還說明瞭世界和萬物形成的原因,指出瞭為德謨克利特所忽視的偶然性的存在。在第3卷中,他論述瞭靈魂的本性,區分瞭靈魂和精神。他認為靈魂是生命的本原,精神是意識和理智,二者都是物質的,是由極其精細的原子所構成的。生命是靈魂原子與肉體的結合,死亡則是二者的分離,這是新陳代謝的自然現象。所謂死後生活和死後報應都是空洞的虛構。對死亡的恐懼沒有任何根據。從而有力地駁斥瞭柏拉圖的靈魂不死說和畢達哥拉(見畢達哥拉和畢達哥拉學派)的靈魂輪回說。在第4卷中,他闡述瞭感覺主義的認識論,發展瞭德謨克利特的影像說,主張感覺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和本源。他蔑視在古羅馬流行的懷疑論,認為懷疑論者把頭足的位置弄顛倒瞭。在第5卷中,他描述瞭宇宙、生物和社會的形成過程,並著重描繪瞭人類與社會發展的圖景。最初,原始人象野獸一樣生活;後來,由於得到瞭火、衣服和住處使他們進入傢庭生活;隨後出現瞭私有財產和國傢,人們根據互不侵害和互不強制的協議結成瞭社會,政權由帝制過渡到民選;國傢和法都是人們訂立契約的產物。他還推測到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認為理性能找到滿足需要的手段。這些看法既表現出肯定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思想萌芽,也混夾有唯心主義的觀點。在第6卷中,他研究瞭當時的各門學科,並用原子唯物論觀點解釋瞭各種自然現象,其中有很多天才的、閃耀著哲學智慧的論斷,如在虛空中不同重量的物體以相同速度下降等。書中也表現出生物進化論的思想。他認為自然界最初曾產生許多奇形怪狀的生物,後來由於沒有適合生存的條件而被淘汰,隻有那些能夠保護自己或因對人類有用而受到人保護的才生存下來。

  《物性論》一書對研究原子唯物主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後來成為西歐文藝復興時期進步人士向教會作鬥爭的有力思想武器,並對以後唯物主義的發展產生瞭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