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初期墨子關於用人的政治主張。《墨子·尚賢》上、中、下三篇闡述瞭這一觀點。墨子從治國安民的目的出發,提出瞭“尚賢”是“為政之本”的觀點。他指出,國傢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原因在於“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傢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他認為當政急務在“眾賢”,即搜求大量人才,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墨子反對儒傢“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看法,主張“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他強調,國傢用人應打破等級身份份,“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讓其有職有權,發揮作用。這反映瞭小生產者要求改變自身的經濟政治地位,參與政權的願望,是對以血緣為基礎的貴族等級制度的沖擊,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

  墨子“尚賢”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荀況反對“以世舉賢”,認為“王公士大夫”與“庶人”的子孫地位可以互易;韓非強調“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要從地方和下層中選拔人才,這些都是對墨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