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世紀最大的經院哲學傢,吠檀多不二論的著名理論傢。生於西南印度喀拉拉邦馬拉巴爾海岸的伽拉迪,屬婆羅門種姓。少年時隨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論者喬奈波陀(640~690)的弟子喬頻陀學習婆羅門的經典,以後遍遊印度各地,在貝納勒斯曾與其他哲學派別進行辯論。在印度次大陸的四個方位建立瞭四大修道院,組織瞭“十名”教團,追隨他的弟子很多。死於喜瑪拉雅山麓的基達那特,時年32歲。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梵經註》、《廣森林奧義註》、《薄伽梵歌註》、《我之覺知》、《問答寶鬘鬘》、《五分法》等。

  世界觀 商羯羅是吠檀多不二論的系統闡述者。他進一步發揮瞭喬萘波陀的不二論思想,認為最高真實的梵是宇宙萬有的始基,也是萬物的依靠,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從梵中產生出來的。梵是統一的、永恒的和純凈的。它不具有任何差別、內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屬性、運動、變化。梵既超越於主觀與客觀,也超越於時間、空間、實體性、因果等等的經驗范疇,它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

  商羯羅認為梵本身是沒有任何屬性的精神實體,但是一般俗人從下智去看它,給它附上瞭種種屬性,如全知、全能等等。這樣就變成一個是上梵,即無屬性、無差別、無制限;另一個是下梵,即有限止的、有差別的並為屬性所限的。上梵是非經驗的或非現象的,下梵則是經驗的或現象的,是主觀化瞭的上梵。

  商羯羅認為,下梵或受無明所限制的梵即神(自在天)、個體靈魂(個我)和世界。世界是梵用魔力──摩耶(māyā)創造出來的,摩耶是轉變為現象界名色(精神和物質)的根源,是現象界的種子。摩耶是一種無明(無知)或虛妄認識。梵轉變為世界是一種幻現的轉變。從因果關系上看,在這種轉變中,因假象地和非真實地轉化成瞭果,其本性是不變的。例如有人把繩看成瞭蛇,這是一種假象,繩的本性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變成蛇。

  商羯羅又認為,從本體論或最高的存在的意義上看,世界和一切現象都是摩耶,它們好似夢、魔術中的幻象,和海市蜃樓一樣不真實,他常說,“梵是真實的,世界是非真實的”;但從經驗的或相對的意義上看,世界及其現象則是實在的。他說,這個世界的表象雖然是不真的,但並不象兔子長角和不孕婦女生兒子那樣的絕對不真實。他還描繪瞭梵創造世界的過程:梵生出空、風、水、火、地五細微原素,再由五細微原素結合生出空大、風大、火大、水大、地大五基本原素,例如,空大是由1/2 空+1/8水+1/8火+1/8風+1/8地所構成,其他四個基本原素也用類似的方法構成。人可分為細身和粗身,細身是由細微原素所構成,粗身則由細微原素混合起來的基本原素所構成。

  商羯羅對於梵和世界的解釋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他運用推理方法從梵推演出個體靈魂和世界,他的梵不過是人類認識的一種變種,一種被誇大和絕對化瞭的人的理性。這個梵融合瞭印度中世紀各個地區印度教中各個派別所崇拜的實體、神和神靈。他想在封建分裂的狀態下給印度人民制訂一個統一的信仰形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借以擺脫由於內訌、政治分裂、種姓、種族和宗教對立而引起的危機。

  認識論 商羯羅在實體存在和經驗存在之間作瞭非本質的區別,在認識之間也作瞭不同的劃分。他認為實體存在是“真實認識”或“高級認識”的認知對象,而經驗存在則是“虛妄的認識”或“低級認識”的認識對象。“高級認識”是一種超越主客觀的意識,在這種認識中認識主體(認識者)、認識的對象和認識都是沒有區別的。“高級認識”是一種“直接經驗”(“隨受”),它是由修行者在出神狀態下直接領悟到的或親證的一種認識;“低級認識”是從現象界中通過感官而得的。它的認識方法或來源有6種:①感覺;②推理;③聖典的證明;④比較;⑤推定;⑥非瞭悟。非瞭悟是對於非存在或不存在的一種認識。例如人之所以能夠知道“一個瓶在地上不存在”,據說就是由於通過這種認識方法而獲得的。商羯羅這種認識論力圖排斥認識的客觀內容,貶低感性和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和意義,使認識成為一種先驗的存在。它是為宗教修行的解脫服務的。

  與唯物主義的鬥爭 商羯羅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是和印度唯物主義傳統的路線相對立的。他在《梵經註》等著作中對順世論、勝論、數論和佛教說一切有部中的唯物主義思想進行瞭批判。

  他首先攻擊數論原初物質的學說。數論除承認世界物質本原的原初物質(自性)外,還承認有被動的、消極的精神實體神我。商羯羅反駁說,沒有意識的物質,如果沒有精神的幫助,是從來不起作用的。例如用土制成的瓦罐,需要具有意識的瓦匠。數論雖然承認神我對於原初物質(自性)的“指導”和“束縛”作用,但按照數論的解釋,神我是一個“觀者”、“非活動者”,它不具有性質,也是不活動的,因此神我仍然不能起到指導和推動的作用。原初物質必然還有著其他的精神原因(梵)。商羯羅對於數論的批駁,雖然暴露出數論的二元論和不能科學地解釋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弱點,但是他進一步深化瞭數論神我的唯心主義觀點,從外面引入瞭原初物質不能解釋的精神──梵,並且給原初物質安排瞭一定的目的性。按照他的說法就是:“貓被創造出來為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為給貓吃”。

  商羯羅對勝論原子學說也進行瞭批駁。①商羯羅反對勝論關於原子是由沒有意識的“不可見力的規律”所推動的觀點,他認為,沒有意識的東西不可能成為原子的推動者。他還認為,勝論雖然主張個體靈魂(我)是實體范疇(實句義)的一個所屬方面,但勝論的靈魂是以身體和認識器官(根)等等作證明的,因此靈魂、器官等之上還有一個創造者,靈魂決不能是創造的原因。②商羯羅反對勝論關於運動是原子的屬性的觀點,他認為如果運動是原子本身的屬性,那麼原子將會永遠不停地運動,決不能導致客觀對象的毀滅;反之,如果靜止是原子的屬性,那麼原子將永遠地靜止,也不能促使客體的創造,因此原子及其屬性不能被證明是世界構成及其運動的原因。③勝論認為原子具有各種不同的性質,地有嗅、味、觸,火有色、觸等等,並且認為原子是最小和不可分割的。商羯羅說,如果按照這種意見,不同的性質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性質較多的原子需要較大的容積,性質較小的原子隻要較小的容積,因此土的原子大於火的原子。原子既然有著各自不同的大小,那就不能說成是最小的或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原子不能是世界的原因。商羯羅對勝論原子論的批判雖然暴露出勝論的機械性,但他的觀點從根本上是違背現代科學的,是唯心主義的。

  商羯羅攻擊順世論關於靈魂是身體屬性的樸素唯物主義原理。他認為:①個體靈魂在性質上和形狀上是不同的,身體的形狀是人們可以見到的,而個體靈魂的性質和形狀如意識、記憶等則是看不到的;②如果靈魂是身體的屬性,並且是由地、水、風、火四大所組成的,那麼靈魂(意識)必將作用於自己。任何東西作用於自己是予盾的,例如火性是熱的,但並不能自燒;③在有身體的處所能發生知覺,在沒有身體的處所就不能發生知覺,這一事實並不能證明知覺是身體的屬性。例如在睡夢中我們就有知覺的活動。這些攻擊是違反科學的。

  商羯羅與唯物主義的鬥爭表明,印度中世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是極為尖銳的。

  與佛教的關系 商羯羅雖然對佛教某些派別進行瞭批判,但他的哲學理論明顯地受到大乘佛教思想的影響。商羯羅對於梵和幻的論述和龍樹的空和幻的學說大致相似。他所主張的上梵與下梵和龍樹所主張的真諦和俗諦也有類似之處。根據龍樹的看法,空既不是有,不是無,也不是有無,所謂“非有非無”。龍樹和商羯羅都是從客觀唯心主義立場出發,抹殺主客觀的區別,借以否認現象世界的多樣性,隻是龍樹的空在商羯羅那裡變成瞭梵而已。因之,商羯羅被同時代人稱為“假面的佛教徒”。

  社會倫理觀 商羯羅的哲學思想是為瞭論證他的宗教解脫理論的。他認為解脫就是親證梵我的同一,所謂“我就是梵”,解脫不是達到一種新的至善福樂的狀態,而是除去無知的覆蓋,親證自己至善福樂的本性,正象一個人尋求被遺忘瞭的自己頸上的項圈一樣。

  商羯羅公開維護以種姓劃分為基礎的印度教社會生活制度。他認為人們嚴格執行宗教的規定和種姓的義務,就可證悟梵或進入天堂。他還告誡信徒要實行佈施、自我犧牲、不害、正行、溫順、羞愧、不懷惡義、不妄毀、息怒、不偽善等等。

  商羯羅是印度中世紀經院哲學傢中奧義書唯心主義路線的重要繼承者,他的吠檀多不二論對印度中世紀和現代哲學中唯心主義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參考書目

 Karl.H.Petter,Advita Vedāntā up to Samkara and His Pupil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T.M.P.Mahadevan,Sankaracharya,2nd edition,India,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