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學的理論。無神論在理論上否定神,否定靈魂不朽和來世生活等宗教的基本信條,對宗教在社會歷史上的作用持批判和否定的態度。歷史上的無神論一般總是提倡理性和科學,反對信仰主義和蒙昧主義,反對傳統宗教的精神束縛,謳歌人的尊嚴和自由,它與“啟蒙思想”具有類似的性質和意義,無神論者常常是“自由思想傢”的同義語。

  無神論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階級鬥爭和科學、哲學的發展有密切聯繫。歷史上的統治階級往往利用宗教勢力來維護自自己的統治,因此,要求變革社會制度的社會力量常常進行批判信仰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思想鬥爭,批判宗教神學常常是破除舊傳統和舊制度的開端。無神論與有神論的論爭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但是,從理論上對神的有無以及靈魂的本性之類問題作出說明,卻是哲學問題,而且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自然科學是無神論的有力根據,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著無神論的發展。由於歷史的不同階段,階級力量對比有強有弱,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水平有高有低,無神論的理論形態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情況:有的態度鮮明,戰鬥性強;有的曲折隱蔽,甚至利用神學的語言作為掩護。

  中國哲學史上的無神論 先秦時期出現瞭荀子、韓非等傑出的無神論者。荀子對作為傳統宗教基石的天神崇拜和天命神學進行針鋒相對的批判,把人格化的“天”改造為自然的天,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勘天”思想,公開反對“營巫祝,信牜祥”等世俗迷信。韓非發展瞭荀子的無神論,在否定鬼神存在的基礎上,進一步反對“神道設教”。東漢王充在唯物主義自然觀基礎上批判天人感應的讖緯神學,在唯物主義形神觀基礎上否定人死為鬼等宗教迷信。他建立瞭中國古代最為系統完整的無神論體系。南北朝的范縝深入細致地論證瞭形神相即、形質神用的唯物主義神滅論,對當時統治集團支持的佛教神不滅論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宋代的張載,明代的王廷相,清代的王夫之、熊伯龍、王清任等都對宗教迷信展開批判,深化和發展瞭無神論思想。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派吸收西方的啟蒙思想和自然科學,把反對宗教有神論和傳統天命神學的鬥爭與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民主革命聯系起來,提出瞭隻有先破教才能使眾生平等及“革天”思想,表現瞭無神論的戰鬥傳統,把中國的無神論發展到新的高度。

  西方哲學史上的無神論 產生於古代希臘的唯物主義哲學。古希臘的啟蒙思想傢們反對傳統宗教,提出瞭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啟蒙的無神論。他們把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生滅還原為物質本原的分合。從自然本身說明自然,用人的理智代替神的意志,在對自然奧秘的解釋中排除瞭奧林匹斯諸神的作用。這種具有啟蒙意義的自然哲學啟發人們去探索認識自然、理解人生的新路。不少思想傢擺脫瞭對傳統宗教的迷信,對神靈的本質、宗教的起源和作用進行理性的探討。從古代希臘到古代羅馬,出現瞭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萊修、琉善等無神論思想傢。伊壁鳩魯被認為是西方“無神論之父”,馬克思對他的無神論思想給予高度評價。

  中世紀是基督教及其神學體系在上層建築領域居於絕對統治地位的時代,無神論幾乎不可能公開存在。但在一些反正統神學的泛神論中仍不時見到無神論的思想火花。9世紀的J.S.愛留根納認為,上帝內在於世界,與自然界渾然一體。12世紀,木內的阿摩利把上帝視為萬物的形式,迪南的戴維認為上帝是萬物的原初物質和潛能。他們的觀點實際上反對瞭基督教正統神學所主張的超自然上帝,因而被教會判為異端。有些學者把迪南的戴維的觀點稱為“唯物主義的泛神論”和“西歐中世紀第一個唯物主義學說”。

  近代西歐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傢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及其精神支柱──基督教神學的時候,通過各種形式走向無神論。在不同的國傢和不同的歷史階段,由於階級力量對比的差異以及哲學、自然科學發展的不同情況,無神論展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雖然並不涉及神的有無問題,但它強調人的價值,貶低神的地位,反對宗教禁欲主義,把追求物質利益視為合乎人性。這些具有啟蒙意義的思想,有助於思想解放,為無神論的發展作瞭準備。16~17世紀,泛神論在歐洲有廣泛的影響,這是一種從有神論向無神論過渡的形式。G.佈魯諾把神視為內在於世界、給予萬物以生機和秩序的世界靈魂,並根據N.哥白尼太陽中心說批判瞭神學目的論。B.斯賓諾莎用邏輯推理論證神就是自然、天命就是自然律,從根本上否定作為主宰世界的超自然上帝。他還用歷史學、語言學的考證方法,對聖經進行瞭研究批判,開辟瞭聖經批判學,把無神論的理論批判與對宗教的具體研究結合起來。17世紀,以機械力學為中心的實驗科學與原子唯物論相結合,發展為機械唯物主義的哲學和無神論。它用物質微粒的機械組合說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把上帝的作用排除於自然之外。T.霍佈斯把這種世界觀發展為明確的無神論。他否定非物質的精神實體,堅持隻有一種以廣延性為本質的物質實體,這就否定瞭神和靈魂之類的存在。在以後的歐洲,“霍佈斯主義”成瞭無神論的同義詞。17~18世紀在英國興起瞭自然神論。這種宗教哲學對歐美產生瞭廣泛影響,法國的伏爾泰、J.-J.盧梭等是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自然神論者反對把宗教建立在神秘的“天啟”和“神跡”之上,主張人類天賦的理性才是宗教的基礎,企圖用理性宗教去取代傳統的天啟宗教。他們一般也承認上帝存在和上帝創世說,但主張上帝創世之後就讓世界按照合乎理性的自然規律自己運轉而不再幹預。這意味著把傳統宗教奉為世界專制君主的上帝改造為拱默無為的立憲君主,政治上反映瞭英國資產階級的特性。馬克思說它是擺脫宗教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使他們的思想傢敢於對傳統宗教和教會統治進行公開的反叛;自然科學新成就和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提供瞭克服泛神論和自然神論不徹底性的條件,使其發展成為戰鬥性的無神論。這一時期的無神論強調理性的尊嚴,反對信仰主義的精神奴役,對宗教的教義信條體系和神學世界觀進行無情的批判。它公開而徹底地否定神的存在和靈魂不朽,對宗教的本質、起源和社會作用作瞭批判的考察,對教會的腐朽和僧侶的偽善進行深刻的揭露,為法國大革命作瞭輿論準備。法國無神論的主要代表有J.O.de拉美特裡、D.狄德羅、C.A.愛爾維修、P.-H.D.霍爾巴赫等。霍爾巴赫的《自然的體系》一書有“無神論的聖經”之稱。19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則是理性主義的啟蒙無神論。I.康德和G.W.F.黑格爾雖不是無神論者,但他們所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通過對宗教神學的理性考察,曲折地表達瞭對封建制度的政治批判,具有理性啟蒙主義的性質。康德以不可知論,表示瞭對上帝存在、靈魂不死、意志自由等宗教神學基本信條的懷疑,動搖瞭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J.G.費希特強調人的自由與獨立性,認為人是自己的主宰,人類是真正的上帝;黑格爾則以唯理主義的“絕對理念”代替傳統宗教的神,企圖把宗教置於唯理哲學的支配之下。青年黑格爾派發揮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批判精神,對基督教神學和基督教國傢進行瞭有力批判。斯特勞斯和鮑威爾對福音故事和早期基督教史的批判研究,最後導致宗教是人為的創造這一無神論結論。L.費爾巴哈在德國恢復瞭唯物主義的權威,提出瞭人本主義無神論,對宗教的本質和起源作瞭深入具體的研究。他的結論是:宗教中關於上帝的一切屬性和本質都是人性的異化,不是上帝創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瞭上帝。這就徹底否定瞭上帝存在和宗教的神聖來源,把它還原為世俗基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無神論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無神論作瞭理論上的準備。

  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無神論思潮 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無產階級的崛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傳播,促使資產階級求助宗教來麻醉人民。宗教加強瞭反對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特別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鬥爭。但是,各種無神論思潮仍不斷出現。它們各有不同的哲學世界觀和政治傾向,從不同角度對神和宗教采取瞭懷疑、批判乃至否定的態度。

  自然科學的新成就,特別是達爾文進化論對宗教神學的強烈而持久的沖擊,成為各種無神論思潮的推動力。各種具體科學把自然進化概念引入科學研究中,否定上帝創世及其對自然進程的幹預。19世紀後期,宗教學獨立成為一門人文學科。早期階段,它深受進化論的影響,一般都用宗教自身的進化代替神的啟示,用對宗教經驗的心理分析取代神秘主義。

  自然科學的宗教批判常常發展為哲學上的無神論。英國哲學傢B.A.W.羅素認為隻有自然科學才能提供正當有效的知識,它不向上帝、靈魂不死之類信仰提供任何基礎。宗教源於恐懼,宗教是惡,人類應當通過完滿地支配生活的科學和學術而從一切恐懼中解放出來。羅素的無神論具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色彩。

  現代西方的許多無神論思想都企圖用人道來取代神道。1933年,J.杜威等美國著名哲學傢發表《人道主義宣言》,把人道主義定義為“信仰人的最高價值及自我完善性”。人道主義無神論最激進的表現是薩特哲學。J.-P.薩特說,他的存在主義“不過是從徹底的無神論立場得出一切結論的一種嘗試”。他認為,如果上帝存在,上帝就會取消人的自由。但人的自由是絕對的、不可讓與的,因此上帝並不存在。人的自由是道德的源泉和基礎,正是人創造瞭自己的價值與道德。不存在天堂的道德和價值的標準,並沒有上帝。薩特把人本身當作主體,把神作為人的對立物而予以否定的人道主義無神論,在現代西方的無神論思潮中是頗有代表性的。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無神論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無神論和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無神論思想,在反對宗教、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認識自然、理解人生方面都起瞭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它們的歷史的、階級的局限和在社會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使它們都不能科學地說明宗教的本質和宗教產生、存在的社會根源,不能指出克服宗教的途徑。隻有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科學地回答瞭這些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從費爾巴哈關於人異化出宗教世界的觀點出發,進一步探索宗教產生的社會基礎。他們發現,宗教作為顛倒的世界觀,其產生的根源是在它後面有一個顛倒的世界,即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他們指出,單純批判宗教不能克服宗教異化,隻有進一步消滅產生宗教異化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條件才有可能克服宗教異化。於是,馬克思、恩格斯從對宗教的批判轉向對政治、法和社會的批判,從理性主義的啟蒙無神論發展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無神論。列寧全面繼承和發展瞭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觀,並據此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一整套對待宗教的路線和政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無神論是歷史上各種無神論體系優秀成果的科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