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的重要哲學派別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為宋鈃、尹文。二人都是齊國稷下學士,在當時齊名。《漢書·藝文志》著錄《宋子》18篇,《尹文子》1篇,二書皆已亡佚。今存《尹文子》系後人偽作。也有的學者認為,《管子》書中的《心術》上下、《白心》、《內業》等篇是宋尹的遺著。現在研究宋尹學派的思想,最可靠的資料散見於《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其中尤以《莊子·天下篇》最為重要。根據上述各書所述,宋、尹的思想要點如下:

  在人與人之間,他們“設不鬥爭,取不隨仇”、“見侮不辱,救民之鬥”,即以“寬”、“恕”為處理人和人之間關系的總原則。在國與國之間,他們主張“禁攻寢兵,救世之戰”,即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對諸侯間的兼並戰爭。據《孟子》記載,秦楚構兵,宋(即宋鈃)曾要往秦楚二國“說而罷之”。他們“救民之鬥”、“救世之戰”的目的,是“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為瞭達到利天下的目的,在內心修養上,他們提倡“以情欲寡淺為內”,認為人類的本性就是欲寡而不欲多,“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五升之飯足矣”。因此,荀子批評他們是“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又說“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即隻知人欲寡,而不知人貪得,對人本性的認識不正確。在哲學上,宋尹學派提出“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認為隻有破除見侮為辱、以情為欲等偏見,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他們還力圖從主觀上消除榮辱、譽非、美惡的界線,要求做到“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照他們看,因為榮辱等等是屬於“外”的東西,不應以之妨害內心的平靜,即使身陷囹圄,也不以為羞恥。“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他們認為,如能做到“見侮不辱”,就可以“救民之鬥”,使天下安寧瞭。宋尹學派的思想受到瞭道傢和墨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