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哲學傢朱熹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作的註,是朱熹哲學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學的權威性著作。《論語集註》和《孟子集註》撰於南宋淳熙四年(1177)。朱熹曾在隆興元年(1163)取二程及其門人朋友數傢之說編成《論語要義》,後為便於童子習學,又作《論語訓蒙口義》,乾道八年(1172)複取二程、張載、范祖禹、呂希哲、呂大臨等十二傢之說,薈萃條疏,成《論語精義》和《孟子精義》,後改名為《集義》。《集註》是在《精義》基礎上編成的。《大學學章句》和《中庸章句》完成於淳熙十六年。朱熹用畢生精力反復修改《四書集註》,前後凡四十年。

  《四書集註》在二程解經的基礎上,參照各傢之說,系統地發揮瞭理學思想。既註重文字詮釋,更著重於義理的闡發,這是以義理解經的代表作。書中發揮瞭儒傢系統,論述瞭道、理、性、命、心、誠、格物致知、仁義禮智等哲學范疇及其關系,既辨析精微,又強調人倫日用,體現瞭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哲學體系以及強調認識方法、修養方法、道德實踐的特點。

  《四書集註》一書,為歷代學者所重視。關於《四書集註》同朱熹其他著作的關系,其門人李性傳認為,朱熹的其他著作、《語類》與《四書集註》有矛盾的,應以《集註》為準;《集註》未論及的,以《語類》為助。此書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元朝以《四書集註》試士子,明代科學考試,亦以《四書集註》為準,影響極其深遠。

  《四書集註》首刊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後有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武林沈氏尚德堂刻本,明成化十六年(1480)刻本,明隆慶四年(1570)刻本,明萬歷十年(1582)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