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使整個社會機體和它的各個部分向著一定目標運動而進行的計畫、組織、控制和引導等活動。社會管理的主體是由從事管理工作的社會成員構成的組織系統。社會管理的物件包括人和物在內的複雜的系統。主體對於物件的管理,要憑藉一定的工具和方法,並表現為一定的社會運動過程。

  管理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種社會實踐。有人類社會,就有社會管理。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管理的狀況有所不同。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制度的狀況決定著社會管理的狀況。在生產產力低下、社會關系不發達的原始社會裡,社會管理局限於部落首領和議事會一類的組織機構對氏族、部落公共事務的處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階級的產生,社會管理日益復雜化,並主要通過國傢機器來實現。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中,社會管理的共同特征是少數剝削者對於廣大勞動群眾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人民第一次在整個國傢和社會中掌握管理權,使社會管理的性質和方向發生瞭根本的變化,社會管理不再是以實現剝削階級的利益為目的,而是服務於廣大人民的利益。

  社會管理水平,包括管理的計劃水平、技術水平和效率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提高。在資本主義的大生產出現後,加強管理成為迫切的需要,有力地推動瞭管理水平的提高,並且積累瞭豐富的管理經驗。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管理科學和管理的現代化技術設施有瞭很大發展。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社會管理本質上是對勞動人民的統治,它的發展必然要受到極大的限制。社會主義為科學社會管理的發展提供瞭廣闊的前景。隨著國傢的消亡和共產主義時代的到來,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社會管理將在社會成員普遍自覺的基礎上提升到更高的科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