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和發展的歷史。通常也包括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發展及其發展規律的歷史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不可分割的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還包括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辯證法、辯證邏輯、倫理學和美學等分支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這些分支學科的創立與發展的歷史。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列寧、史達林、毛澤東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繼承者和發展者,他們哲學思想的發展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哲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戰友和學生的哲學思想以及一大批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豐富、發展和進一步系統化作出貢獻的哲學專業工作者的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它不僅反映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反映無產階級改造社會的實踐即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社會科學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和經濟史、政治史、革命史是不可分的,它的分期和無產階級革命史的分期基本一致,一般分為19世紀和20世紀兩大階段。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作為思想史又有自己的特點。

  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19世紀40年代至19世紀末,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以及它在西歐的傳播和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以機械化為特征,古典力學和原子論在自然科學中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處於自由發展階段,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及其政治制度獨占統治地位,無產階級革命處於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準備時期。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孕育時期。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於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革命活動的時候,無產階級已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他們正是在參加人民革命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過程中創立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總結社會革命經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改造舊哲學,批判地繼承全部歐洲哲學史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成果,創造性地提出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是G.W.F.黑格爾的辯證法和L.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經屬於青年黑格爾派,政治上曾是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給他們很大的影響,他們逐漸轉向唯物主義。與此同時,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的過程中,開始認識到人們的物質利益和政治制度的關系,進一步懷疑黑格爾的唯心主義,1844年他在《德法年鑒》上第一次提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傢的唯物主義觀點,這標志著一種嶄新的歷史觀的出現。他在政治上也逐漸轉到共產主義的立場上來。1844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力圖從經濟關系去探尋共產主義的必然性,把勞動看成社會現象中最本質的東西,初步提出實踐標準的思想。盡管在這一手稿中他還沒有完全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仍然以人性的異化和異化的揚棄來解釋歷史的發展,但他提出的新思想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前進瞭一大步。馬克思1845年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他與恩格斯1845~1846年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標志。在這兩部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徹底劃清瞭界限,批判瞭抽象人性論,明確主張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其共產主義前景。他們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作為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把包括社會生活在內的唯物主義、作為發展學說的辯證法、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系統地完整地公諸於世。

  1848~1871年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革命實踐和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的運用和發展 1848年歐洲爆發瞭大規模的革命運動,1871年又爆發瞭巴黎公社革命運動。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參加或指導瞭這兩次革命運動。革命雖然都失敗瞭,他們的理論卻經受瞭革命的檢驗,有瞭進一步發展。在此期間,馬克思把大部分精力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馬克思在1859年所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用極其概括的形式系統地闡述瞭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並指出這一思想是在40年代形成的,是他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成果集中體現在《資本論》中。《資本論》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而且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它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分析,全面闡述和發展瞭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瞭《資本論》的邏輯,即表現於《資本論》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政治經濟學范疇和原理的嚴密而完整的體系。《資本論》是唯物史觀的運用,同時也是唯物史觀的有力的證明。

  1871~1895年辯證唯物主義的進一步系統化 辯證唯物主義是和歷史唯物主義同時形成的,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體系的詳細制定是恩格斯於70年代以後完成的。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後,歐洲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生產力和自然科學都有很大發展。為瞭總結革命經驗,澄清革命失敗後的思想混亂,為瞭反映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恩格斯在辯證唯物主義方面做瞭大量工作。恩格斯在《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中,恩格斯初步建立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框架,提出瞭辯證唯物主義的一系列范疇和原理,特別是創造性地提出瞭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和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系統化作出瞭重大的貢獻。在歷史唯物主義方面,恩格斯繼承馬克思的工作,根據L.H.摩爾根提供的資料補充瞭關於原始社會的理論,還進一步論述瞭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以及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積極作用。

  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戰友和學生J.狄慈根、F.梅林、K.考茨基、P.拉法格和Α.拉佈裡奧拉等人對於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做瞭許多工作。(見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九世紀後半期在歐洲的傳播)

  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20世紀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和發展的時期。這時的社會生產力以電氣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自然科學中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無產階級革命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社會主義國傢在世界上陸續出現,並在曲折中成長。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發展成為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體系,其組成部分和分支學科也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0世紀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1917)以前;②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

  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國傢已經形成,這種復雜情況使世界矛盾的中心和革命中心轉移到瞭俄國,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列寧主義產生於俄國的客觀原因。列寧的哲學思想是列寧主義在哲學上的反映,並為列寧主義的實現服務。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辟瞭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也開辟瞭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傳播與發展的新時代。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工作者的大批湧現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入研究、進一步發展和系統化創造瞭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特別是革命的勝利空前提高瞭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威望,使它跨越瞭歐洲的界限,在廣大不發達地區傳播開來,並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在各地區的土壤裡發芽、開花、結果、從而大大豐富和發展瞭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批人民民主國傢的出現,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進一步擴大瞭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影響,迫使西方哲學界不能繼續忽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從而開始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有些學者企圖以各種資產階級哲學來“改造”它,有些學者則從各個方面攻擊它,企圖駁倒它。同時,復雜的經濟政治形勢,特別是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提出瞭一系列新問題,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新的回答。在這個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帶有與前一段不同的特點。它在俄國和中國的傳播和對革命運動的指導,推動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又在各個方面豐富和發展瞭它的內容,這些都具有世界性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國的傳播和發展 可以分為3個階段:①1883~1917年。這個時期的主要工作是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創立進行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主要代表人物有Г.В.普列漢諾夫和列寧。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如民粹主義、合法馬克思主義、經濟主義、孟什維克主義、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等進行瞭鬥爭,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列寧主義及其哲學。其內容包括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革命策略、社會主義在一國首先勝利的理論、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原則、社會主義建設等一整套理論,而其哲學則是經過列寧發展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列寧主義哲學。它的代表作有:《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哲學筆記》和《國傢與革命》等。這些著作全面地發展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突出的是列寧提出的創立一個完整嚴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體系的原則性意見,它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體系開辟瞭道路。(見列寧哲學思想)

  ②1917~1945年。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發展時期。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列寧以全部精力領導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工作,他結合實際鬥爭進一步闡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蘇聯的哲學專業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展開瞭專門的研究和宣傳工作。他們在列寧的思想指導下,首先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問題進行研究,初步建立瞭由唯物主義(包括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構成的體系。斯大林1938年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書中提出的體系,是這一工作的成果之一。但這一體系在當時被看作唯一科學的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束縛瞭蘇聯哲學工作者的研究,加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這一研究工作基本停頓。(見斯大林哲學思想)

  ③1945年以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得到瞭繼續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在恢復生產的同時也恢復瞭對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研究。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後,蘇聯哲學界在新的基礎上開展瞭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和體系的研究和討論,取得瞭一定的進展。蘇聯哲學界還努力總結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就,回答當代面臨的各種現實的哲學問題。他們努力揭示現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特別是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渡的辯證法。他們還廣泛研究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其中包括社會學、美學、倫理學、宗教和無神論、人和人道主義等問題。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新的科技革命向哲學界提出瞭進一步研究科學史、科學方法論、邏輯學、認識論以及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的任務,蘇聯哲學傢們對此進行瞭大量工作。他們也廣泛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各國的傳播和發展,以及各國哲學史和當代哲學的演變。他們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出發,對各種資產階級哲學流派進行瞭評價,批判瞭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反科學的哲學觀點。盡管蘇聯哲學界對許多問題都存在意見分歧,這些問題有待於作進一步的研究,但他們仍然取得瞭許多重要的積極成果。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基本上可分為民主革命時期(1919~1949)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年以後)兩個階段。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傳播和發展,是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影響下開始的。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威力,在“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得到瞭迅速傳播(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陳獨秀、李大釗、李達和毛澤東等人是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它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又對運用過程中的實踐經驗從哲學高度進行概括和總結,進一步豐富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毛澤東哲學思想。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毛澤東在1930年寫的《反對本本主義》,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初步形成的標志,在他1937年寫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中,毛澤東哲學思想得到瞭系統的理論表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總結革命鬥爭經驗,用許多新思想、新觀點進一步豐富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大量散見於他的政論和軍事著作之中,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既是卓越的軍事著作,又是優秀的哲學著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不但結合中國實際闡明瞭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而且對一些哲學問題作瞭精彩的論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政治著作不但闡明瞭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和戰略策略,而且充滿瞭深刻的哲學理論。《改造我們的學習》、《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則是直接論述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於實際鬥爭的方法論著作。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實際鬥爭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和戰鬥性,並使毛澤東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作出瞭重大貢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在1966年以前,它的傳播和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①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全國傳播。由於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倡導,廣大幹部和知識分子以及部分工農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蔚然成風。

  ② 毛澤東哲學思想進一步發展。毛澤東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豐富經驗,寫瞭《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裡來的?》等著作,發展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許多原理。毛澤東還在許多論述實際問題的著作中闡發瞭哲學思想。他註意把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結合起來,形成瞭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個特殊內容。

  ③ 經過多年培養,中國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各級黨校和各級軍事院校有數千名從事研究或教學的哲學專業工作者,這是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隊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哲學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哲學的其他各個領域進行瞭多種研究活動。中國哲學界曾經進行過關於過渡時期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討論、“過渡時期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性質”的討論、“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的爭論、“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的爭論以及其他問題的討論。但由於“左”傾思潮的幹擾,學術討論往往轉變成政治迫害。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哲學方面的學術研究基本陷於停頓。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以後,逐漸恢復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恢復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面目。中共中央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根本點,指出隻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才能奪取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中共中央深入研究中國的國情,探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依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原理,在經濟領域進行瞭一系列的改革,自覺地調整某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生產關系,推動瞭社會生產力的穩步發展。在學術上貫徹瞭“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各種理論研究,包括哲學研究,迅速開展起來。在短短的8~9年間,中國哲學界對若幹理論問題,特別是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理論問題,進行瞭深入的討論。例如,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人性異化和人道主義問題、以及關於唯物史觀的形成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問題等。對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也進行瞭廣泛的研究,例如哲學的對象和體系問題、物質定義問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關於矛盾的若幹問題、社會存在的含義問題、生產力的動力問題、社會基本矛盾問題、社會主義社會的辯證法問題等等。在自然辯證法、辯證邏輯、美學、倫理學、哲學史等哲學的分支學科中,也探討瞭許多問題。當代外國哲學、特別是科學哲學,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哲學意義,新的科技革命的哲學意義等問題得到廣泛的重視,出版瞭一批論著。中國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問題,如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的關系問題、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哲學意義問題、剝削階級基本消滅後的階級鬥爭問題、物質利益原則與政治思想工作的關系問題等等,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都得到瞭廣泛的討論。中國哲學界出現瞭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及其意義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是一門歷史科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就是要如實地完整地再現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運用、豐富和發展的全過程,具體地勾畫出它不斷前進的思想線索,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規律,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規律以及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規律。為此,就要對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出現的每一本重要著作和每一個重要思想作出歷史的評價,並根據它的是非得失和影響確定其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與資產階級哲學、修正主義哲學、機會主義哲學的鬥爭中發展的,一些修正主義者的哲學思想和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的評價、責難、挑戰以至攻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都產生瞭一定的影響,因此,這些思想也包括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范圍之內。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作過敘述,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作過研究。革命導師的有關言論給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料和指導思想。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如梅林、普列漢諾夫也都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和形成過程進行瞭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十月革命後,蘇聯哲學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作出瞭重要的貢獻。從20年代開始蘇聯陸續出版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普列漢諾夫全集》、《斯大林全集》,公開發表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傢的各種手稿,特別是哲學手稿。這為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提供瞭珍貴的原始材料。蘇聯哲學工作者對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若幹專題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討論,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問題,作瞭大量的研究和討論。其中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轉變過程問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歷史地位問題;恩格斯、列寧的哲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的地位問題,等等。由於8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學”、“列寧學”的出現和它們對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挑戰和攻擊,青年馬克思與成熟馬克思的關系問題、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關系問題、馬克思與列寧的關系問題,也成為有著廣泛爭論而需要加以研究並正確闡明的問題。蘇聯哲學工作者針對這些問題寫瞭大量的專著和論文,為編寫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創造瞭條件。蘇聯在50年代就開設瞭專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程,1957~1965年陸續出版的《哲學史》(6卷)是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為主體的大型著作,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部分約占全書篇幅的一半。60~70年代蘇聯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有瞭進一步發展,出版瞭一系列的教材、專著和論文。

  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工作開始比較晚。1976年以前,中國哲學界對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許多專門問題缺乏深入的討論和研究。1976年以後,中國哲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有瞭較大的發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以及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組成部分的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許多問題進行瞭研究,出版瞭一批論文和專著,並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作為一門課程列入哲學專業的教學計劃,組織力量編寫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世界各國,特別是東歐各國也都十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南斯拉夫等國都出版瞭許多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專著。

  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①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它的理論、原理和現狀是歷史的產物。要理解和掌握它,就需要對它的歷史有系統的全面的瞭解,就需要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對待革命導師的著作和言論,也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狀。②研究它的歷史,不僅是為瞭理解它的現狀,而且是為瞭進一步發展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史,提供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提供瞭問題的癥結所在,提供瞭正確的發展方向。特別是有些哲學分支學科如自然辯證法、辯證邏輯還存在著認識上的分歧,離開對歷史的研究和討論,便難以前進。③研究它的歷史,有助於正確地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哲學的任務是要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對歷史的經驗和是非得失,應立足現實,聯系歷史條件,具體地、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堅持其正確的東西,拋棄其錯誤的東西,否則就會重復歷史的錯誤。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可以使人們在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牢記歷史教訓,保持清醒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