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即關於道德的科學。亦稱道德學、道德哲學或道德科學。

詞源

  在中國,“倫”、“理”二字,早在西元前8世紀前後的《尚書》、《詩經》、《易經》等著作中已分別出現。“倫”有類、輩份、順序、秩序等含義,可以被引申為不同輩份之間應有的關係。“理”則具有治玉、分別、條理、道理理、治理等意義。公元前4世紀的孟軻在《孟子》一書中說,遠古之時,人們“逸居而無教”,近於禽獸,他很擔心這種狀況,於是“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孟子所說的“人倫”,就是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認為,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和朋友之間的親、義、別序、信是最重要的五種人倫關系或道德關系。倫理二字合用,最早見於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大約西漢初年,人們開始廣泛使用“倫理”一詞,以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由於中國古代哲學,始終把自然觀、認識論、人生觀和倫理觀融為一體,因而未能形成獨立的倫理學學科。先秦時期的《論語》、《孟子》和秦漢之際的《大學》、《中庸》、《孝經》等,在一定意義上都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學著作。宋明時期所謂的“義理之學”(見理學),也可以說是研究道德的倫理之學。但“倫理學”這個名稱,卻是19世紀以後才開始在中國廣泛使用的。

  在西方,“倫理學”一詞出於希臘文舝τησs,含有風俗、習慣、氣質和性格等意義。《荷馬史詩》中的舝τησs,原是一個表示駐地、駐所的名詞。古希臘哲學傢亞裡士多德從氣質、性格的意義上,首先使它成為一個形容詞ετηιΚσs,賦予其“倫理的”、“德行的”意義。後來,他又構造瞭ετηιΚε一詞,即倫理學。西方最早以倫理學命名的書為《尼各馬可倫理學》。據說這本書是亞裡士多德的兒子尼各馬可根據亞裡士多德的講稿和談話整理而成的。

對象、任務和方法

  在倫理思想史上,由於不同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變化和人類對於道德現象認識的不斷深化,道德作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思想傢那裡,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規定。

  舊倫理學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把至善作為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並強調四大品德(見四主德)之一的“智慧”。亞裡士多德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們的行為及品性的科學,或者說是研究人的道德品性之科學。伊壁鳩魯(見伊壁鳩魯和伊壁鳩魯學派)認為,倫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強調倫理學是研究幸福的科學。與伊壁鳩魯學派對立的斯多阿學派,從強調義務出發,認為倫理學是研究義務和道德規律的科學。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思想傢M.T.西塞羅,把他的倫理學著作稱為《義務論》,並將古希臘的倫理學稱為道德哲學,賦予倫理學以新的意義。在近代,人們對倫理學的對象更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分別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生目的的學問;是研究善和惡的學科;是研究人的行為、道德判斷和評價標準,研究道德價值的科學;是研究理性原則和規律的科學;是關於情感意志的科學;是研究道德語言的科學等等。所有這些關於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都是圍繞著道德問題提出的。除瞭把倫理學看作是純理論抽象的道德哲學的觀點外,大多數倫理學傢都承認研究的目的是為尋找和建立一種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培養有道德的人的理論。他們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倫理學的對象和任務問題,但都沒有作出科學的界說。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把道德作為社會的、歷史的現象進行研究,但不是簡單地描述這些現象,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下,研究道德現象中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揭示道德的社會實質和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然形成復雜的社會關系,其中必然包括道德關系;它受著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即生產關系或經濟關系的制約。道德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式之一;在階級社會裡,它主要受一定的階級關系的制約。人類社會的道德現象包括道德活動現象、道德意識現象以及與這兩方面有密切關系的道德規范現象。所謂道德活動現象,主要指人們的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等個人和社會、民族、集體的道德活動;道德意識現象指個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各種道德理論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現象一般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應當怎樣或不應當怎樣的行為原則和規范,是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倫理要求或道德準則。這種原則和規范體現於由經濟關系所決定的各種社會關系之中,並通過一定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表現出來。它一旦經過倫理思想傢們的概括,又成為道德意識現象的一個部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強調全面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現象的本質、作用和發展規律。它不象舊倫理學那樣,隻研究道德現象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也不是隻陳述某些“道德事實”和“行為表現”,更不是單純分析某些道德語言的邏輯結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使命是從實際的道德現象出發,給這些現象以規律性和規范性的概括,從理論形態和行為準則上再現道德,使倫理學成為真正的科學。它既不是一種純粹的理論科學,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應用科學。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依據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社會道德和個體道德相統一等原則,把倫理學的主要任務具體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揭示和論證道德的社會本質及其發展的客觀歷史過程,即從道德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上層建築和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辯證關系,揭示道德的根源、本質和社會職能,並通過全面考察各種道德類型及其相互關系,揭示各類道德,尤其是共產主義道德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和客觀規律性,為解決各種具體道德問題奠定一般理論基礎,為現實的道德生活提供根本性的指導依據。

  ② 概括並闡釋共產主義道德的規范體系,即在考察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著眼於現實的最高價值標準和更高社會形態對全體成員的道德要求,提煉共產主義道德的原則,規范以及其他道德行為準則,並按其內在聯系,構成嚴謹的理論和規范體系。同時通過廣泛深入的傳播、教育等途徑,使這些社會性的法則或規則轉化為個人自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

  ③ 探討共產主義道德的構成和培養共產主義新人的途徑,在總結先進人物高尚品德和成長過程的基礎上,探討共產主義新人的人生觀、道德理想和個人的道德教育、道德修養、道德評價等,正確闡釋這些方面所涉及的理想和現實、個人和集體、必然和自由、行為和環境、理智與情感、目的與手段、動機與效果等理論問題,為培養大批具有共產主義品德的新人提供理論基礎和正確途徑。

  ④ 批判剝削階級道德及其倫理思想,引導人們發揚革命的高尚道德;批判地繼承歷史上一切優秀的道德傳統和良好的習俗,幫助人們自覺抵制和清除剝削階級的道德習俗的影響。

  核心問題及解決途徑 考察人類全部倫理思想的發展歷史,特別是考察歷史上各種倫理學說的演變和相互間的鬥爭,主要會涉及到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決,都必然涉及到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這是倫理學的基本核心問題。

  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是起源於現實社會人們的經濟利益,還是起源於上帝或者某種理念?道德的作用是什麼,它與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關系如何?歷史上的倫理思想傢們,由於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瞭不同的倫理學派別。一般說來,持唯心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總是從唯心主義認識論或宗教神學的世界觀出發闡述道德問題,強調道德乃至人們的道德意識決定或制約著人們的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派,則往往從唯物主義認識論和人們現實的物質利益出發解釋道德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強調經濟利益或物質生活對道德的制約作用,並以人們的實際經驗或感官需要論證和檢驗自己的道德理論。歷史上這兩種倫理學派的思想傢們,都因在社會歷史觀上沒有擺脫歷史唯心主義的束縛,而未能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

  ② 道德的最高原則,按其實質來說,究竟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還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基礎?道德的功能在於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人和社會、個體和整體之間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這是決定各種道德體系、道德規范和道德內容的最高原則,也是決定各種道德活動的依據以及道德理想的標準。

  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產生以前,對於道德如何調整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矛盾問題,存在著幾種對立的理解。一種理論強調個人的享樂、強調滿足個人的物質欲望,認為幸福就是道德,把道德同人的感官快樂和個人利益等同起來,忽視或否認社會整體利益。另一種理論強調社會、國傢或整體的利益,提倡為社會、為國傢、為整體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還有一種折衷的理解,即合理利己主義的觀點,主張在滿足個人利益的基礎上才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或者主張從對他人的愛中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種主張歸根結柢仍是把個人利益置於社會整體利益之上,認為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的基礎。社會中人們的利益關系是歷史地變化著的,在道德和利益的關系上,不能一概認為凡是強調利益決定道德的思想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反動的。同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凡是強調階級的、整體的、社會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思想都是進步的,反之就是反動的。隻有在實現瞭無產階級專政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整體利益已不再是虛幻的情況下,一切主張集體的和整個社會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思想,才必然是進步的;一切主張個人利益高於社會整體利益,把個人利益置於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的思想,才必然是落後的。

倫理學的歷史

  人類倫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歷史。從整個倫理思想史看,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發展形式:①中國古代的儒傢倫理思想傳統,以“仁”為核心,以孝為主要內容,重視個人品德修養,把修身與齊傢、治國、平天下聯系起來;②從古希臘羅馬到現代西方的倫理思想,形成瞭以強調個人幸福,即人的至善為特點的倫理思想傳統;③發生在古代埃及和印度的倫理思想,它以探討人生意義和人的精神生活為主要內容,並往往與宗教相結合,從中貫徹著宗教誡律的要求,得到宗教勢力的強力支持。

  中國倫理思想傳統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傢之一,它以“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有著極為豐富的倫理思想遺產。以儒傢為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倫理思想體系,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一直居於統治地位,成為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最終目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倫理思想傳統。中國倫理思想的一個傳統特色,是它一開始就和政治、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宋明以後,理學傢們更是力圖把哲學和倫理學融為一體,使哲學成為道德哲學。

  發展線索 中國倫理思想的發展,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①中國倫理思想的發端以及封建倫理思想取代奴隸主階級倫理思想的階段。它歷經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世稱先秦時期(前21世紀~前211年)。殷商時代已經出現瞭一些道德概念。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提出瞭以“敬德保民”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同時有瞭“孝”、“悌”、“敬”等維護等級制度的道德規范或范疇,從而為中國倫理思想的發展奠定瞭基礎。到春秋戰國時,在倫理思想上出現瞭百傢爭鳴的局面。由孔子所始創經孟子、荀子等人發展和完善的儒傢倫理思想,基本上反映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傢所提出的墨傢倫理思想,反映小生產者的道德要求。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傢倫理思想,強調“返樸歸真”,主張無為、無欲,反映瞭社會大變動時代,一小部分沒落或失意階級、階層消極、出世的心理。以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的法傢,強調人各“自為”,認為人和人之間都是一種“計數”關系,否認道德的社會作用,代表著地主階級激進派的利益。整個先秦倫理思想,涉及到道德的起源、人性的善惡、道德的最高原則、道德評價的標準以及道德同利益的關系等一系列倫理學的重要問題,它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展的一個高峰。後來出現的各種倫理學說,幾乎都可以從這一時期的倫理思想中找到理論原型或思想淵源。

  ② 封建倫理思想的發展、演變、成熟以至沒落階段。從秦漢、魏晉、隋唐和宋元明清,到1840年鴉片戰爭,長達2000餘年。這一階段中的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階級倫理思想進一步發展鞏固和系統化的時期。隨著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和封建經濟的發展,儒傢倫理思想占據瞭統治地位。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說在道德中的運用,使這一時期占主要地位的倫理思想帶上神學目的論的色彩;“三綱五常”成瞭封建社會中永恒不變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孝”、“忠”等封建道德得到進一步強化;三綱領八條目的確立,使“修身”成為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基本原則,“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見秦漢倫理思想)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頻繁,國傢長期分裂,地主階級道德要求與其實際行為日益嚴重背離,再加上佛教的傳入和玄學(見魏晉玄學)的盛行,使以儒學為正統的封建道德發生瞭動搖,在思想界出現瞭試圖越出儒傢道德的關於名教與自然關系的討論,提出瞭品德與才能到底那個更為重要的有關才性問題(見才性之學),享樂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泛濫起來,並在《楊朱篇》中得到瞭反映。(見魏晉倫理思想)

  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再次統一。在倫理思想上,表現為儒、道、佛三傢互爭短長、相互吸收和逐漸融合。封建地主階級思想傢們,一方面極力排斥佛教思想,另一方面則或明或暗地“竊取”瞭佛教有關自我修養等方面的內容,進一步補充和豐富儒傢的倫理思想,鞏固它在封建社會中的正宗地位。(見隋唐倫理思想)

  宋元明清時期,是封建地主階級倫理思想從成熟到僵化並日益轉向衰落的時期。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程朱學派,為瞭進一步維護封建統治,建立瞭一套以理為最高范疇的龐大而精致的倫理思想體系。以陸象山、王陽明為代表的陸王學派,建立起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為主要內容的“心學”,試圖更有效地維護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明代中葉以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封建地主階級的“三綱五常”、“忠孝節義”以及“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教條和倫理原則,受到一部分具有啟蒙意識的思想傢的揭露和批判。從此,封建地主階級的倫理思想開始走向衰落。(見宋元明清倫理思想)

  ③ 中國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階段。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傢。中國的資產階級思想傢在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影響下,提出瞭既不成熟也不徹底的自由、平等、博愛和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等倫理思想,以取代封建道德學說和倫理綱常,在中國近代倫理思想史上產生瞭一定的影響。

  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革命實踐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在中國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倫理思想,使中國倫理思想進入瞭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主要論題 中國的倫理思想傢們長期以來側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爭論,從中體現瞭中國倫理思想的傳統特色:①關於道德的根源和本質,其中包括道德的起源、道德同物質生活的關系、人性的善惡、名教與自然以及道德評價的根據等問題。中國古代思想傢對這些問題提出瞭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堅持唯物主義哲學立場的思想傢一般都從自然和經驗出發解釋道德現象,認為人們的道德水平受物質水平制約,或者認為道德現象是從自然的“天”產生的,人性的善惡不是先天神授而是後天形成的,道德評價的標準不在內心而在社會的利益等等。相反,唯心主義的思想傢往往把有意志的、神秘的“天”看作是道德的根源,把“天理”說成是指導人們行為的唯一的、絕對的、永恒的依據,認為人的善惡本性都是天賦的,否定人們的感覺經驗特別是物質利益對道德的作用。②關於道德的最高原則問題。先秦時期所謂的“義利之爭”,以及發展到宋明時期的“理欲之辯”,是關於道德最高原則的爭辯。儒傢強調“義”重於“利”,把仁義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原則,並以此為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規范體系;墨傢主張“兼愛”、“交利”,強調“義利並重”,法傢強調賞罰,註重耕戰,重利賤義;道傢宣揚無為、尚樸,主張超脫一切義利。③關於道德修養問題。這是中國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特色。在中國倫理思想中,“修己”和“治人”、“修身”和“治國”是密切聯系的。與此相關,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也成為倫理學傢們所關心的問題。

  西方倫理思想傳統 西方倫理思想從古希臘羅馬起到現代,幾經演變,出現過眾多龐雜的學說、理論,形成瞭完全不同於東方倫理思想的傳統。綜觀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各種倫理學說從其體系結構上看,大致可分為3類:①實踐的或規范的倫理學。認為倫理學是通過研究道德現象,向人們指出應當遵循什麼樣的行為規范,履行什麼樣的義務。這種倫理學重視實際的應用,往往分離出一些具體的應用倫理學,如各種職業倫理學。②理論的或純粹的倫理學。這類倫理學說重視探討道德理論,往往和哲學本體論交織在一起,認為倫理學就是道德哲學,就是對善惡所作的純哲學的思辨,一旦涉及具體行為規范和準則,就會失去倫理學作為道德哲學的意義和尊嚴。③分析的倫理學。這是20世紀以來在英美頗為流行的倫理學,即“元倫理學”。這類倫理學說既不以經驗的、歷史的方法研究倫理學,也不重視經驗或歷史敘述的理論概括,更不提出具體規范。它的突出特點在於,試圖從邏輯和語言學方面對道德概念和判斷進行分析。

  發展線索 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的線索,按社會的變遷,可分為古希臘羅馬、中世紀、近代和現代4個階段:

  ①古希臘羅馬倫理思想。公元前6世紀以後,隨著古代科學的興起和希臘社會各階級之間的鬥爭,尤其是奴隸主階級內部民主派和貴族派之間鬥爭的深化,不少思想傢的眼光逐漸從自然界轉向人自身。智者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反映瞭當時人們對自身的地位和價值的認識。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從唯心主義的理念論出發,探討瞭“至善”問題,建立瞭理念論的道德理論體系。亞裡士多德綜合瞭前人的倫理思想成果,正式使用瞭“倫理學”這一名稱,並把它作為一門學科。他繼承和發展德謨克利特等人的倫理思想,建立瞭一個以城邦整體利益為原則的比較完整的幸福論倫理思想體系。在希臘化時期,出現瞭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伊壁鳩魯學派和帶有理性主義傾向的斯多阿學派的倫理思想,前者把快樂和幸福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後者要求人們遵循自然法則而過一種合乎理性的禁欲主義的生活。二者鬥爭十分尖銳。

  ②中世紀神學倫理思想。由於封建專制主義和教會神權的統治,超自然主義的基督教倫理學在整個歐洲中世紀占絕對的統治地位。A.奧古斯丁首先為神學倫理思想奠定瞭理論基礎。後來由意大利經院哲學傢托馬斯·阿奎那改造瞭古希臘亞裡士多德的倫理思想,使中世紀神學倫理思想系統化、理論化。

  ③西方近代倫理思想。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倫理思想逐漸從神學的禁錮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的思想傢們,從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出發,在倫理思想上,強調滿足個人的需要和利益,深入地探討瞭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自由、善的本質、道德評價的根據等問題,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瞭調解個人和他人,個人和社會利益關系的道德原則。這一時期所出現的各種反映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的倫理學說,如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的利己主義道德理論,19世紀英國的J.邊沁、J.S.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I.康德從先驗理性出發的自律倫理學,G.W.F.黑格爾的整體利益原則,L.費爾巴哈的幸福論等,在西方倫理思想中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影響。

  ④ 現代西方倫理思想。19世紀中、後期,特別是20世紀以來,出現瞭西方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和它所帶來的種種復雜的社會問題、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以及兩次世界大戰,使西方倫理思想在探討的對象和理論方面都出現瞭許多變化。現代西方倫理學派龐雜,觀點多變,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三種主要思潮:一種是受實證科學影響較大的元倫理學或分析倫理學流派,包括直覺主義倫理學、情感主義、語言分析倫理學派等,主要流行於英、美國傢。它撇開現實的道德問題,側重研究道德語言的意義、功能及有關道德判斷和規范理論的邏輯證明問題,帶有形式主義的特征。另一種是主要流行於歐洲大陸國傢的受人文科學影響較大的、常被分析倫理學傢斥為形而上學的流派,如存在主義等等。它以人為主體,著重討論人的境況、命運和出路,排斥人的理性,而訴諸感情或直覺,其主要特征表現為非理性主義,並常常墮入悲觀主義。還有一種是沿襲基督教神學倫理思想傳統的思潮,包括新托馬斯主義、新正統派倫理學等。它們有的雖然也打著“尊重科學”和“關心人”的旗幟,但實際上仍然是把善的本質、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評價的最高標準最終歸之於上帝,鼓吹人隻有通過信仰上帝,才能得到徹底的拯救。

  主要論題 在西方倫理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倫理學傢們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建立起不同的倫理思想體系,反映瞭人們對於自身道德關系的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體現瞭西方倫理思想的傳統特色。①什麼是善?如果說人們可以認識至善,那麼,這種善的本質又是什麼?一些倫理學傢註意到善或至善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關系,重視並強調道德與利益、道德與幸福的關系。另一些倫理學傢則往往從上帝的意志、先驗理性和人的主觀意識中尋找善的來源和本質,從而這樣或那樣地抹煞或否認道德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關系,表現出徹底的唯心主義傾向。關於善或至善的研究,在西方也被稱為善論或道德價值論。不同的倫理學派和倫理學傢,對什麼是至善的回答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倫理學傢把知識或智慧作為至善,有的把幸福作為至善,有的把仁愛作為至善,還有的把榮譽、權力作為至善,等等。此外,還有一種以自我實現為至善的理論,這種理論,常常表現為多元論的價值觀。②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當的?什麼樣的品性才是符合道德的?在評價人們的行為和品性時,應以什麼為標準?在生活中,應該履行什麼樣的義務?怎樣通過訓練和教育,使人們的品行合乎道德?解決這方面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和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矛盾。一些倫理學傢強調滿足個人的欲望,否認或抹煞人的行為應該受社會整體利益的制約;另一些倫理學傢強調義務的重要,強調對社會和他人應負的責任。由於主要涉及到義務問題,所以在西方又稱為德論或義務論。

  以上兩方面的問題,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往往交織在一起。因為當人們評判一個人的行為或品質時,總是要隱蔽地或公開地根據某些在他們心中已經樹立的善的標準,即善的既定價值。從這個方面看,倫理學常常被稱為價值科學;而人們探討善惡價值時,也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試圖影響人們的行為。在這種意義上,倫理學往往被人們稱為規范科學。但是,由於人們研究價值或研究至善的目的,在於使人們有一種理想的道德品質,同時也在於用至善這一目標去影響和規范人們的行為。所以,西方倫理學傢們一般都把19世紀以前的傳統倫理學稱之為規范倫理學。

  20世紀以來的西方倫理思想表現出一種與傳統倫理學不同的非規范主義傾向。一部分倫理學傢否認倫理學的規范特點,僅僅把道德概念的意義分析和對道德判斷的邏輯探討作為自己的任務,並把自己的倫理學稱為“元倫理學”或分析倫理學。另一部分倫理學傢既反對倫理學的規范要求,也漠視所謂至善的價值,隻強調純客觀地描述道德現象,強調對人的境況和命運進行先驗的、人本主義的描述,探討人怎樣獲得真實的存在、怎樣超越。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形成和發展過程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而形成的。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的日益尖銳。無產階級為瞭清除剝削階級舊道德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對工人階級道德面貌的腐蝕,培養大批無產階級新人,迫切需要新的道德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這種需要,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出發,創立瞭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見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是在批判各種非無產階級的道德理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思想傢B.鮑威爾、M.施蒂納等人宣揚瞭許多錯誤的道德觀點,對工人運動產生瞭極壞的影響。同時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者如H.克利蓋(1820~1850)、E.杜林等人,也拼命地鼓吹資產階級人性論,宣揚抽象的平等,否認道德的階級性。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聖傢族》、《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反對克利蓋的通告》、《反杜林論》等著作中,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瞭明確的闡述。之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列寧、毛澤東等人從不同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瞭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見列寧倫理思想、毛澤東倫理思想)

  意義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產生,在倫理學領域中,產生瞭前所未有的革命變革。這主要表現在:①與以往的一切舊的倫理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是建立在上帝、理性和抽象的人性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針對那種把人的本質看作是抽象的人的本性的理論,明確地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道德不再是凌駕於整個社會之上的東西,而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歷史上的各種道德的發展和更替,歸根結柢都是依據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的,因而道德本身也是一種有規律的社會現象,從此,以道德為對象的倫理學最終從唯心主義的歷史觀的羈絆中解放瞭出來,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②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克服瞭以往一切倫理思想的局限,強調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有階級性。舊倫理學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用各種不同方法或手段,宣傳道德的超階級性和全人類性。因而,他們的道德理論最終都必然成為與現實相脫離的不真實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強調,任何道德都不是抽象的、超時代的,而是歷史的、具體的,一切階級道德都是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在階級社會中,當然也存在某些人類共同的道德因素,如社會公共生活的一般規則,但從總體上說,最終都不可避免地打上瞭階級的烙印。隻有到瞭共產主義社會,即在階級完全消滅以後,全人類共同的道德才有可能產生。

  ③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特別強調人類生活的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倫理思想傢們,往往否認道德實踐的重要性,或者把道德實踐僅僅理解為個人的道德活動。他們並不理解,全部道德理論都不可能從人們的頭腦中突然產生,它隻能從人們的道德實踐活動中、從人和人之間的現實關系中概括和總結出來,同時還須由實踐檢驗,並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強調道德原則和規范轉化對人的品質的重要意義,強調倫理學不僅傳授道德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人們身體力行。

倫理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倫理學與哲學以及其他鄰近的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

  倫理學與哲學 哲學是倫理學的理論基礎。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對一定的倫理原則和道德學說有著直接的制約和指導的作用。不同的甚至對立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也常常導致不同的甚至對立的倫理學說。歷史上倫理思想常常與哲學思想同步發展,道德認識不但要受哲學思想的制約,而且還往往同哲學結合在一起,在有些思想傢那裡,二者是密不可分、融為一體的。但是,倫理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有其相對獨立的意義。倫理學所研究的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領域,主要揭示社會道德關系的性質及其發展的規律性。它不僅有著自身的特點,而且也有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性質和價值。

  倫理學與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 倫理學與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也有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系。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都把道德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倫理學研究人類社會歷史中的全部道德現象,而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隻研究道德現象的一部分,而且它們著眼的角度也不同。教育學涉及的主要是品德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過程中的某些客觀規律;社會學在這方面關註的是社會道德面貌、風尚習俗以及婚姻、傢庭中的許多道德問題;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總是把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美學涉及的是人的行為和心靈的崇高。

  倫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尤為密切。倫理學關於人們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觀念、情感、意志、活動等研究成果,為教育學的德育理論提供可靠的根據。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倫理學研究,就不可能使德育成為真正的科學。教育學有關社會教育和教育的客觀過程等方面的研究,有助於倫理學中的規范教育、理想教育的研究。

  倫理學和心理學都研究人的行為動機,但倫理學主要從道德品質上考察人的心理現象,對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一定幫助;心理學則揭示和提供人的行為動機和性格等心理現象的本質,為倫理學的研究提供必要條件。

  倫理學與美學的關系和善與美的關系是相一致的。善和美、惡和醜往往有著內在的、有機的聯系。一切社會現象,人的一切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說,既有美學的,又有倫理學的意義。

趨勢和展望

  趨勢 化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又是一門萬古常新的、有著廣闊前途的學科。倫理學的發展,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與科學技術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其研究對象的演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文化在突飛猛進,新的技術革命在不斷發生,人類的物質文明正在並將繼續大幅度地提高,客觀上要求人類的精神文明,包括人們的道德生活和倫理學說,有著相應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隨著社會本身的發展,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將日益增強。這預示著以道德為研究對象的倫理學在整個科學和社會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進一步加強。

  未來發展的特點 倫理學未來的發展,將會出現如下特點:①倫理學的理論體系在分化和綜合、對立和融通中更加成熟化和科學化。一方面,人類通過實踐使自己的道德認識日益深化和具體,從而促進倫理學知識形態的不斷演化和更新。另一方面,科學文化的迅猛發展,將提供大量信息材料,有助於倫理學知識形態的發展和完善。建立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集人類道德思考和倫理學說之大成,發展成更加系統、完整和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

  ② 倫理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內容不斷豐富。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和深入,新的研究領域不斷開拓,新的問題不斷提出,倫理學也將發生程度不同的反響。比如,隨著科學技術向宏觀方面的發展,出現瞭人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地球、宇宙關系中的道德問題,這就相應地產生瞭環境倫理學、生態倫理學、宇宙空間倫理學等等。科學技術在微觀方面的深入,如試管嬰兒的出現,必然帶來一系列新的道德問題,需要從理論上給予回答,由此也將形成相應的倫理學說。在職業倫理學方面,隨著新的技術革命引起產業結構的改變,社會分工和勞動組織、行業在新的條件下發生的變化,也將不斷分化出新的職業倫理學科。這一切,都推動著倫理學在形式和內容上向多方向、多層次方面發展。

  ③ 倫理學的社會價值不斷提高,具有日益重要的實踐意義和廣泛的實用性。整個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和進步,倫理學在總的趨勢上必然向著統一、綜合的方向發展,逐漸成為代表社會普遍利益的特殊表現形式。社會的進步無疑會促進社會中個人的進步,人們在體力和智力方面發展的同時,也將產生在道德上發展自身的需要。科學的倫理學,正是在引導和幫助人們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崇高的道德境界,造就道德上的完善人格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書目

 恩格斯:《反杜林論》第1編第9、10、11章,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青年團的任務》,見《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

 Α.И.季塔連科主編,黃其才等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1984。

 William K.Frankena,Ethics,Prentice-Hall,Inc.,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