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傢關於自然的各種看法的統稱。其中主要包括唯物主義者的素樸辯證法的自然觀和唯心主義的自然觀。

  古代希臘唯物主義者以天才的直覺方式提出一種素樸辯證法的自然觀。其基本內容主要有3個方面:①設想萬物的始基是某種物質東西。早期的唯物主義者大都認為這種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體東西,如水、氣和火等等。後來的唯物主義者認為萬物的本原是隻能用思維把握的物質微粒,例如阿那克薩戈拉提出的“種子”和德謨克利特所謂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質本原固固有的內部矛盾,諸如氣的稀散和凝聚、對立面的鬥爭以及原子的集結和疏散等,說明自然事物不斷產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但也有少數唯物主義者陷於外因論,例如,在說明水、氣、火、土4種元素的結合與離散時,恩培多克勒就訴諸愛和恨兩種外在力量;在解釋數目無限、性質各異的種子組成各種自然事物時,阿那克薩戈拉將它歸因於外在的“奴斯”的推動。③認為自然界的運動是從本原產生出萬物、萬物又復歸於本原的合乎規律的過程,它既有從簡到繁的進化,也有從繁到簡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義者卻帶有循環論的色彩,如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周而復始地變化著;也有的表現出宿命論的缺陷,如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隻有作直線下降運動的必然性。伊壁鳩魯(見伊壁鳩魯和伊壁鳩魯學派糾正瞭這個錯誤,認為原子在降落中會由於自身的原因而發生偏離,從而揭示出規則運動通過不規則運動實現的運動法則,確認瞭原子運動中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古希臘唯心主義者提出瞭另一種自然觀。畢達哥拉(見畢達哥拉和畢達哥拉學派)主張,萬物由數產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構成和諧的秩序。巴門尼德認為,變動不居的具體事物是虛妄不實的,不變不動的抽象存在才是真實的。蘇格拉底認為,萬物是由神創造和安排的,並體現瞭神的目的。在柏拉圖看來,具體事物組成的感性世界是從理念世界派生出來的。這種唯心主義自然觀盡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畢達哥拉認為天體按成比例的距離圍繞中心火而運轉,巴門尼德則涉及瞭運動的連續性與間斷性、相對性與絕對性的矛盾等。但整個來說卻是形而上學的。

  亞裡士多德的自然觀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他在其自然哲學中,一方面認為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它具有熱和冷、幹和濕的對立特性,它們相互結合就形成火、氣、土、水四種元素,從而構成整個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認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質的神聖以太構成的,否定物質的統一性。他研究瞭物質運動的各種形態,但又斷言天上的運動才是完善的運動,提出瞭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體系。同時,他還按照靈魂的等級,把生物分為植物、動物和人,但又肯定物種是不變的。

  關於古希臘自然觀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經指出,“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後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論自然科學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臘人那裡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