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傢孫中山創立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主要的政黨之一。前身是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和中華革命黨。1927~1949年為中國執政黨,1949年冬起為中國臺灣省執政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性質和特點有不同的變化。

  沿革 19世紀後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瞭歷史舞臺,其先進代表孫中山於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發表瞭《興中會宣言》,提提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以申民志而扶國宗”的主張。興中會的成立,揭開瞭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序幕。1905年8月20日,在孫中山的倡議下,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在日本東京聯合組成同盟會,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同年11月,同盟會創辦《民報》,孫中山在發刊詞中第一次公開提出瞭三民主義的主張。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領導瞭武昌起義,推翻瞭清王朝,結束瞭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瞭南京臨時政府。不久,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政權落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從此同盟會逐步分化。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與其他4個小黨聯合組成國民黨,旨在通過“議會道路”實現“革命理想”。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瞭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結果失敗,國民黨四分五裂。1914年7月,孫中山召集部分國民黨黨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其目的是振作革命精神,堅持革命道路,挽救共和制度。但在相繼進行的反對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和反對北洋軍閥封建專制獨裁的護法戰爭中,中華革命黨沒有起到應有作用。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公佈瞭《中國國民黨規約》,規定“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1921年第二次護法戰爭徹底失敗,孫中山和國民黨嚴重受挫。

孫中山決定改進國民黨,成立國民黨改進方略起草委員會,圖為部分會員(左起中排1.廖仲愷、4.孫中山,1922年9月)

  1922年9月,在第三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開始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20~30日,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國民黨章程》和其他決議案,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主張,承認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見三民主義)。經過改組的國民黨,從一個單純的資產階級政黨,轉變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組織,成為當時革命政權和革命戰爭的核心骨幹力量。從此,國民黨與共產黨密切合作,創辦黃埔軍校,建立革命軍隊。經過平定商團叛亂,兩次東征,統一瞭廣東革命根據地,建立瞭國民政府。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的右翼勢力抬頭,他們形成西山會議派,反對三大革命政策,進行反共分裂黨的活動。1926年1月1~19日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二大”,重申瞭孫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處分瞭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在這次大會上,蔣介石成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國民革命軍總監。此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相繼制造反對、打擊和排擠共產黨的“中山艦事件”和“黨務整理案”,使共產黨員被迫辭去他們擔任的國民黨中央部長等職,蔣介石先後攫取國民黨的軍事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長、軍人部長,以及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逐漸掌握瞭國民黨的領導大權。由於當時蔣介石的力量還不強,未敢使國共合作徹底破裂。1926年6月5日,國民黨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會議通過“出師北伐,以掃除軍閥,統一全國”的議案。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當北伐在共產黨的積極合作與參加下取得很大勝利時,1927年4月,蔣介石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發動瞭“四·一二”政變,進行反共清黨活動,鎮壓共產黨人和工農進步力量,打擊和排斥國民黨左翼,並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追隨蔣介石,在武漢實行“分共”,破壞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人與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翼發表聲明,退出國民黨中央。由此,國共合作破裂,北伐大革命失敗。以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背叛瞭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它已不再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組織,而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此後,國民黨在全國建立起一黨專政的統治。

  當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時候,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領導集團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集中兵力“圍剿”紅軍。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命令不抵抗,使東北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五省“聯合自治”,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強烈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掀起瞭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對此,國民黨於1935年11月12~23日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表示調整內外政策,保持領土主權完整。但蔣介石仍然企圖消滅經過長征到達陜北的紅軍。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經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答應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共同抗日。1937年2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三中全會,確定瞭和共產黨重新合作的方針。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先後進行瞭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大規模的戰役和會戰,阻滯瞭日軍的攻勢。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在日寇的誘降下,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1940年3月成立偽國民政府。蔣介石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黨也轉向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連續發動瞭3次反共高潮。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刻,1945年5月5~21日,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制定瞭堅持獨裁、準備內戰的路線和政策。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提出為實現國內和平,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國共雙方在重慶談判,簽訂瞭《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通過瞭《和平建國綱領》以及政府改組等協議。7月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悍然撕毀《雙十協定》、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發動瞭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內戰。1947年3月在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上,蔣介石宣佈國共關系破裂,要與中國共產黨鬥爭到底。7月國民政府頒佈“總動員令”,宣佈進入“戡亂階段”,集中力量全面反共。經過3年內戰,國民黨潰敗,南京國民政府覆亡。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結束瞭蔣介石、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12月國民黨中央總部遷往臺北。

  蔣介石到臺灣後,重建旨在“堅持反共抗俄”、“反攻大陸”的國民黨組織。1952年10月10日在臺北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新成立的國民黨組織仍沿用“中國國民黨”的稱號,在臺灣省執政;通過《中國國民黨黨章》、《中國國民黨政綱》、《反共抗俄時期工作綱要》、《加強大陸地區對敵鬥爭工作案》等,提出“驅逐俄寇,消滅共匪”,“團結反共力量,聯合反共團體,建立反共抗俄聯合陣線”的政治主張;決定在臺灣實行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和“戒嚴”統治體制,並準備“反攻大陸”。1963年11月國民黨“九大”重訂《中國國民黨政綱》,提出“立足臺灣”、“光復大陸”口號,正式放棄“武力反攻大陸”口號。1969年3月“十大”通過瞭《政治革新要項》,提出“從根作起、全面革新”,“建設臺灣鞏固復興基地,策進光復大陸工作”的方針。1972年蔣介石主持國民黨第二次改組,擴大和強化黨組織。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1976年11月國民黨召開“十一大”,通過瞭《中國國民黨修訂案》、《強化黨的建設案》、《反共復國行動綱領案》以及《全黨奉行總裁遺囑決議案》等,提出“堅守民主陣容”,“建設復興基地”,“實行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的方針。大會還決定保留總裁職位,以紀念蔣介石;增設主席職位,選舉蔣經國為國民黨中央主席。

  1979年後,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統一祖國方針和實行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振興中華的主張,對此,國民黨當局一方面說“和平、統一確實是我們全中國人民的願望”,表示應該統一;另一方面又提出同共產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1981年4月,國民黨“十二大”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86年3月,蔣經國主持召開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隻有一個”,“中國必將統一”。會後,蔣經國提出以“變”應“變”的觀念和“政治革新”主張,對國民黨進行第三次改造,由“一黨專制”調整為“一黨執政、多黨競爭”的政黨體制。1987年7月,國民黨當局解除在臺實行38年的“戒嚴令”。10月14日,蔣經國主持國民黨“中常會”,正式宣佈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的決定。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7月國民黨召開“十三大”,選舉李登輝為國民黨中央主席,通過瞭《中國國民黨黨章》和《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大陸政策》案,提出“堅守民主陣容,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方針;強調運用“政經實力”,推行“彈性外交”,以達到臺灣“政治實體化”、“國際化”;對兩岸關系,將以“一國兩府”原則,處理兩岸交流事務。1991年5月1日,國民黨宣佈中止“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國共兩黨內戰狀態,但仍保持敵視共產黨的立場。

  組織機構 中國國民黨的組織機構有一個變化過程。早期組織機構,設總理1人,代表本黨,總攬黨務;設黨本部,管理全黨事務;下設總務部、黨務部、財務部、宣傳部、交際部、政治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軍事委員會、農工委員會、婦女委員會。1924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調整中央機構,由總理、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分掌黨務。孫中山去世後,1938年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恢復黨魁制,保留總理一職,以紀念孫中山,另設總裁代理總理職務。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黨務機關。中央常務委員會在執行委員會閉會期間執行黨務。中央政治委員會為最高政治指導機關。中央監察委員會為最高監察機關。國民黨機關遷到臺灣後,蔣介石根據“一黨專制”和“以黨領政”的原則,把大陸時期的國民黨組織建制和構架搬到臺灣。1952年“七大”通過《中央委員會組織大綱》,設總裁1人,成立中央委員會,下設1個處、7個組和5個委員會,分掌黨務。1972年國民黨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修改《中央委員會組織條例》,對國民黨組織系統作瞭調整,分設中央、地方、軍隊、產業、職業、知識青年、海外、敵後、機關9個黨部。將原中央委員會下設的“組”、“會”擴編為1個處、7個工作委員會和5個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執行國民黨代表大會的決議,對外代表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為黨的最高決策機構,下設中央黨部秘書長、中央秘書處、組織工作會、大陸工作會、海外工作會、文化工作會、社會工作會、青年工作會、婦女工作會、財務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考核紀律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婦女指導委員會和革命實踐研究院。地方黨部分設臺灣省、臺北市和高雄市黨部委員會。臺灣省黨部下設縣、市黨部委員會。另按事業、行業設立各種專業黨部。每4年召開1次代表大會,選舉總裁(後總裁一職保留、另設主席職)和中央委員會,總裁(主席)連選連任。黨報《中央日報》,1928年創辦。至1988年,國民黨有黨員約240餘萬,其中80%為臺灣省籍。

  國民黨歷任首腦及在職時間為:總理孫中山(1919~1925年3月12日);1925年3月~1938年3月,國民黨中央職權由政治委員會執掌;總裁蔣介石(1938年4月~1975年4月);主席蔣經國(1975年4月~1988年1月)、李登輝(1988年2月~  )。

  

參考書目

 苗建寅主編:《中國國民黨史》(1894~1988),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西安,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