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孔孟為宗師、主張以仁義道德治國的學派。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王道衰,禮義廢,政權失,國異政,傢殊俗”的社會現實,儒傢代表人物提出一套以仁學禮治為基本精神的救時治國方案。在先秦,儒學是諸子百傢學說之一,漢以後則上升為統治階級提倡的官學。

  起源和發展 儒的起源很早,儒者作為殷、周王朝的官吏,從事教育和相禮活動。春秋時期社會大動盪,儒者失去原來地位,在民間以相禮為業,其其中的佼佼者孔丘吸取殷、周文化財富,提出系統的理論體系,創立儒傢學派,為先秦儒學發展的第一時期。孔丘死後,“儒分為八”,戰國前期,孟軻較多地繼承孔學原義,批判墨傢、楊朱以及法傢諸學說,以求光大儒學,為先秦儒學的第二時期。戰國末年,荀況以仲尼、子弓的繼承者自任,立足儒傢,在批判的基礎上,融會貫通道、墨、名、法思想,開後期儒傢之先河,是先秦儒學第三時期。先秦儒傢代表人物還有顏回、曾參、子思、子路等人。先秦儒傢思想的基本史料有:《論語》、《孟子》、《荀子》、《詩經》、《尚書》、《周禮》、《儀禮》、《孝經》、《周易》和《春秋》等。

  先秦以後,儒傢為適應各個時期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傢學說。漢代董仲舒以儒學為主,兼吸取陰陽、道、法諸傢學說,使儒學神學化;魏晉何晏、王弼諸人援道入儒,使儒學玄學化;宋明時期周敦頤、朱熹、王陽明等人又把儒、道、佛結合起來,把儒學哲理化。儒傢政治思想形式雖然多變,但其王道、仁政、禮治的主張不變。

  基本內容 儒傢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哲學觀點並不完全一致,但作為一個學派,他們的思想和傳統又有共同特征。

  經世傳統 儒傢是入世主義者,對政治采取積極態度,研究學問的目的在於經世致用。孔子一生棲棲遑遑,為的是要按周禮的模式去矯世、救世、經世。孔丘之後,儒傢經世傳統分為二途:以孟軻為代表的內聖路線,強調倫理道德修養,發展成仁政說;以荀況為代表的外王路線,強調外在的客觀政治論,發展為隆禮至法的禮治主張。秦漢以後,中國士人幾乎都以這條入世、經世的原則指導自己的行為,它使中國得以避免全民族的宗教迷信,造就出以倫理綱常為中心的封建政治文化。

  政治理想 儒傢的理想是《禮記·禮運篇》所描述的大同、小康社會。孔丘從仁的精神出發,以懷古的方式憧憬未來,稱堯舜時代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稱文武周公時代是“天下為傢”又充滿禮義仁信的小康社會,是近期奮鬥目標。孔門後學對此又有不同的展開,孟軻宣揚王道仁政,荀況提出“王制”的社會模式,實際上都是大同、小康理想的延伸和具體化。

  政治主張 儒傢代表人物的政治主張並不完全一致,但有許多相同之處。正如司馬談所說:“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傢弗能易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其政治主張大要有:①德治仁政。這是儒傢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孔丘提出“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孟軻宣傳仁政,荀況也堅持德政主張。②禮治。周禮是儒傢所強調的社會政治規范,孔子要求統治者“克己復禮”,對民眾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荀況深入地探討瞭禮的起源和功能,認為“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禮論》),“禮者,政之挽也”(《荀子·大略》),“國無禮則不正”(《荀子·王霸》),等等。他還吸取瞭法傢重法之長,主張禮法並重。③尊君重民。孔丘強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不能自諸侯、陪臣出。孟軻相信君權神授,荀況認為君王“國之隆也”(《荀子·致士》)。在尊君的同時,儒傢亦強調重民,包括愛民、保民、利民、教民;使民以時,取於民有制等內容。孟軻還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將先秦民本思想推向新的高峰。④人治與尚賢能。儒傢強調政治領袖人物在政治中的決定作用。孔子告誡魯國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告誡魯哀公,“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禮記·哀公問》)。孟子說:“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荀況說:“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君道》)。《禮記·中庸》說:“文武之政,佈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由於主張人治思想,儒傢強調尚賢使能。孔丘呼籲“舉賢才”和“舉直錯諸枉”(《論語·為政》);孟軻也主張“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孟子·公孫醜上》);荀況更有大量用人唯賢的名言。他們註意到人才的培養和人才的選拔。⑤主張大一統。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生靈塗炭,孔丘、孟軻、荀況都主張在仁與禮的精神下統一中國。孔丘憧憬文武盛世,即是懷念周初的一統天下;孟軻也認為隻有“定於一”,才能有太平世界。

  思想特點和影響 以“求善”為目的的倫理觀與以“求治”為目的的政治觀相結合的儒傢思想,植根於中國宗法-農業社會的土壤,強調以德治國與賢人政治。其特點有:①註重道德修養。儒傢把道德作為政治的出發點,形成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半封閉式的體系。②註重教化。與法傢重法相反,儒傢強調教化。認為通過自我體驗和外在教育,可以使人從善。其求治過程是一個由己及人,由上及下,由智及愚的道德改造和感化過程。

  儒傢是諸子百傢中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等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它所宣傳的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社會倫理和價值觀念產生瞭深遠的影響,構成瞭中國傳統文化、政治哲學的主要內容。它強調的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民本思想,舉賢用賢之道,忠恕之道,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在反對暴君暴政、要求給予人民休養生息的鬥爭中,在反對官吏的私欲、要求社會公正的批判中都起過積極作用,成為推進中國社會進步的思想工具。然而,歷代統治者也利用其道德倫理說教對人民進行懷柔式的統治。儒傢思想的復古傾向,片面地重義輕利,以及它的因循保守性質,缺乏進取、開拓、務實的精神,對中國人民的思想產生瞭嚴重的束縛和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