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下半葉日本明治維新後形成的政治思想。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可分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兩個階段。

  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政治思想 19世紀中葉,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事實,使日本武士出身的知識份子大為震驚,傳統的“華夷”思想受到瞭衝擊,“鎖國攘夷”論迅速被“為攘夷而開國”的主張所取代。佐久間象山提出“東洋道德、西洋藝(技)術”的新價值觀,力主主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鞏固海防,走富國強兵道路。明治維新的思想先驅吉田松陰認為制外必先治內,率先提出“尊皇討幕”、“草莽崛起”的主張,成為倒幕維新的政治路線。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推行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和文明開化政策,大量引進西方近代的技術、文化、思想和社會政治制度。福澤諭吉等啟蒙思想傢在明治前期積極傳播西方近代文化和政治思想,為振興教育、宣傳自由主義和“四民平等”及促成立憲政治發揮瞭重要作用。同時,他把西方視為文明的樣板,提出“脫亞”論,鼓吹對外伸張“國權”,為日本近代國傢主義思想的發展奠定瞭理論基礎。由於日本采取富國強兵政策,走上瞭軍國主義道路,近代民族主義逐步演變為國傢主義,這是日本近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其特點是:對內灌輸“萬世一系”、“一君萬民”的尊皇思想(天皇制意識形態),以不斷擴大國權、壓制民權;對外推崇弱肉強食的“脫亞入歐”論,或標榜大亞細亞主義、大東亞共榮圈,把侵略擴張合法化。20世紀30年代以後,國傢主義思想發展到頂峰,走向法西斯主義。北一輝炮制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鼓吹“解散國會”、“改造內閣”、“限制私有財產”等國傢社會主義思想。右翼激進分子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發動瞭昭和維新運動。

  與國傢主義思潮相對抗,近代曾兩次興起宣傳民主主義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明治前期的自由民權運動,提出制定憲法、開設民選議會、保障國民的自由權利等要求。植木枝盛等左翼民權派還提出瞭實現共和政治的要求。由於藩閥政府的鎮壓,這次運動終歸失敗,《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佈使民權派的政治主張化為泡影。第二次高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興起的大正民主運動,吉野作造力主民本主義,美濃部達吉提出“天皇機關說”與“天皇主權說”相對抗,抵制《大日本帝國憲法》以及國傢主義思潮。

  社會主義思潮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傳入日本,《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在日俄戰爭前後被譯成日文。20~30年代初,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產生瞭講座派和勞農派。前者以野呂榮太郎為代表,強調日本資本主義的後進性,主張先搞民主革命然後轉入社會主義革命的“二次革命”論;後者以堺利彥為代表,其觀點與前者對立,主張“一次革命”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思想 日本戰敗後,從政治體制到社會思潮都發生瞭很大變化。占領時期制定瞭新憲法,其中關於“象征天皇制”、“主權在民”、“保障基本人權”、“永久放棄交戰權”等規定,為戰後資本主義民主的發展提供瞭制度保證。丸山真男深刻分析瞭戰前國傢主義和軍國主義得以橫行的歷史和社會心理根源,喚起市民主體的“精神革命”,並把民主化看作是“永久革命”的進程。這些思想對戰後和平民主運動產生瞭積極影響。

  社會主義思潮在戰後得到發展,幾乎所有的在野黨都在本黨綱領中提到各種“社會主義”目標。60年代後半期以來,由於國際國內原因,“社會主義”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有所下降,社會主義政黨面臨嚴峻考驗。日本社會黨在向坂逸郎領導的社會主義協會影響下,曾強調該黨的階級性和戰鬥性,並在社會黨國際成員中以激進黨著稱。但是,該黨經過70年代黨內鬥爭,80年代最終與“勞農派”馬克思主義決裂,走上社會民主主義的道路。日本共產黨也在70年代對本黨綱領作瞭兩次重大修改,從黨綱中刪去瞭無產階級專政,認為從世界歷史進程看,社會主義尚處在“生成階段”,優越性尚未充分發揮出來,隻有發達國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成功後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60年代後半期日本成為經濟大國,新國傢主義思潮開始抬頭。這一思潮包括向國民灌輸國傢觀念和國防意識、攻擊戰後民主和新憲法、鼓吹大國主義情緒等內容,一些人則粉飾戰前日本侵略擴張的歷史,鼓吹日本要成為“軍事大國”。林房雄在60年代初炮制瞭《大東亞戰爭肯定論》,把日本近代史美化為“解放亞洲”的歷史。這股思潮在80年代有所發展,發生瞭內閣成員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篡改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侵略中國的內容。江藤淳不僅否定戰後民主和新憲法,還極力宣揚“一君萬民”思想。新國傢主義是日本在新形勢下追求大國地位的思想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