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思想學術派別。其基本思想範疇是“道”,故稱道傢。“道傢”之稱最早見於漢代司馬談的《論六傢之要指》,《漢書·藝文志》因之。

  一般認為,道傢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創始人為春秋晚期的老子。戰國時期,道傢思想有較大的發展,其代表人物有莊子、楊朱、列禦寇、田駢等人。楊朱主張“貴己”,列禦寇主張“貴虛”,田駢以“齊生死,等古今”為其思想主旨,莊子則較系統地發展瞭老子的思想。秦以後,道傢思想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逐漸發生改變。西漢漢初的黃老之學和魏晉時期的玄學都是道傢學派的演變形式。宋以後,由於宋明理學的出現,道傢學派逐漸消失。

  道傢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以道為核心的哲學世界觀。道傢認為,道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的本質是無,因此他們又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順乎自然和無為。

  道傢的基本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國傢,一切順乎自然,對百姓采取不幹涉和少幹涉的政策,以無為為手段達到無不為的目的。其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的社會,“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思想傢那裡,其具體的政治主張有很大的差別。先秦時期的老子、莊子把“不尚賢,使民不爭”,“絕聖棄智”,作為其政治主張的主要內容;稷下黃老學派則具有法傢色彩,主張“事斷於法”,漢初的黃老學派主張薄賦斂、輕刑罰,兩晉之際的鮑敬言則主張無君。

  道傢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學派,它對中國政治和思想領域內所產生的影響僅次於儒傢和法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