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以肢體、軀幹或顏面肌肉不規則、無目的的不隨意運動為特徵的疾病。屬錐體外系疾病,病變發生於基底節。慢性進行性舞蹈病是遺傳性基底節變性病。西德納姆氏舞蹈病是風濕熱的一個類型。良性傢庭性舞蹈病亦為遺傳病。癥狀性舞蹈病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妊娠(多見於年青孕婦,往往幼時曾患舞蹈病,可引起流產或早產,分娩後即愈)、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紅細胞增多癥(血流淤滯缺氧所致)、腦血管病(可致偏側舞蹈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肝性腦病、低血鈣、低血鎂,以及左旋多巴、苯妥英鈉、、酰胺咪嗪、口服避孕藥等引起的藥物性舞蹈病。

  風濕性舞蹈病 又稱西德納姆氏舞蹈病(T.西德納姆曾描述此病,故名)、小舞蹈病。多見於兒童期,女孩較多見。為風濕病的一種表現。起病多急。主要癥狀為身體各部位頻率極快、不規則、無意義的不自主運動,上肢尤為嚴重(上肢各關節交替屈曲、伸直、扭轉),亦可表現聳肩、擠眉、眨眼、呶嘴、伸舌等。肌力弱,肌張力降低。無感覺障礙。情緒不穩,易激怒,可同時出現其他風濕熱癥狀。病程有自限性,3~6周後可緩解。無特效療法,患者應絕對安靜、臥床休息、臥室宜暗,盡量減少外界刺激,可予鎮靜藥。

  慢性進行性舞蹈病 又稱遺傳性舞蹈病。特征為傢族遺傳史、癡呆、病程呈進行性發展。1872年G.亨廷頓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描寫瞭一個傢族的病例,完善瞭對本病的認識,故本病又稱亨廷頓氏舞蹈病或亨廷頓氏病。發病率占人口的5/10萬。男女發病率相等,無人種區別。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基因缺陷在4號染色體的短臂上。多於40~50歲發病。也有人懷疑本病是慢感染。主要病變位於基底節和大腦皮質,尤其是尾狀核和殼核。(乙酰膽堿能神經元、紋狀體蒼白球神經元和紋狀體黑質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破壞嚴重),大量神經元喪失。正常情況下,下述三個系統的活性之間保持著平衡:①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系統;②紋狀體內部乙酰膽堿能神經元和③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統。當患亨廷頓氏病時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破壞嚴重,不能抑制黑質中多巴胺能細胞,造成尚存的紋狀體神經元過度興奮,結果蒼白球向丘腦傳出不正常沖動而造成舞蹈樣運動,因此多巴胺能拮抗劑對本病有療效。

  本病起病隱襲,主要表現為舞蹈樣動作和癡呆,癥狀不斷進展。不自主運動常先出現,首發癥狀往往輕微,僅表現動作笨拙,間斷出現聳肩,手指抽搐和扮“鬼臉”等不自主動作,隨後出現軀幹和四肢肌癥狀,表現為軀幹扭轉和脊柱前屈運動,特別在走路時。舌肌和咽喉肌受累則可發生構語困難甚至吞咽障礙。完全安靜、松弛時可能無癥狀,開始進行隨意動作或試圖保持一定的抗重姿勢時則出現不自主運動。日間癥狀加重,睡眠時癥狀消失。疾病末期舞蹈樣運動可能消失,而由運動不能—肌強直所取代,表現似帕金森氏綜合征(紋狀體神經元變性,喪失瞭對多巴胺的反應而造成)。

  起病初期精神癥狀也很輕微,可表現心不在焉、煩躁易怒、抑鬱。後出現進行性記憶力障礙,智能減退。疾病末期癡呆明顯。亦可出現各種幻覺及妄想,可有沖動行為或強暴發作,似精神分裂癥。一般病程為15~20年。

  根據舞蹈樣動作、癡呆和陽性傢族史三聯癥診斷不難。應與下列疾病鑒別。風濕性舞蹈病,多見於兒童,特征為四肢、面部和軀幹反復發生快速、無規律、無目的的不自主運動。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缺乏特征性精神障礙。起病急但可自愈,預後良好,可有復發。老年性舞蹈病的舞蹈樣運動出現在60歲以後,隱性起病,一般病情較輕,舞蹈樣運動表現在肢體或舌-面部。不合並精神癥狀,也無陽性傢族史。藥物性舞蹈病,可借原有疾病表現及用藥史鑒別。亨廷頓氏舞蹈病尚無滿意的治療。用GABA的前體(如谷氨酸)來取代有缺陷的GABA或用抑制GABA分解的藥物(如二丙基醋酸)來提高GABA水平,均未獲得成功。安定藥如氟哌啶醇、安定、氯丙嗪能控制癥狀。氯化膽堿能改善癥狀。有精神癥狀時,可用抗抑鬱藥或抗精神病治療。晚期表現癡呆時,則需細致的護理與照顧。

  良性傢族性舞蹈病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967年開始報道,兒童早期發病,表現運動障礙、步行困難或活動過多,面、口、頸、手的不自主動作。癥狀於激動時加劇,安靜時減少,發生精神衰退,發展到一定程度即停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