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管酸化尿液功能失常產生的一種表現。它不同於尿毒癥酸中毒,後者是因腎小球毀損,不能將體內酸性代謝產物濾出所致。腎小管酸化尿液功能主要有:①回吸收重碳酸離子,主要在近端腎小管中進行,僅10~15%在遠端腎小管中回吸收。②分泌氫離子,主要在遠端腎小管中進行,使尿液酸化。③腎小管細胞能生成氨,可同分泌的氫離子相結合而成銨鹽排泄,由此可減少鈉、鉀的喪失,減輕酸中毒。

  腎小管性酸中毒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它可以是原髮型──有傢族史或或散發,也可由其它原因所致,如藥物及化學藥品,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瘡性肝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腎臟疾病如腎盂腎炎、腎移植反應及遺傳性疾病如肝豆狀核變性等。根據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分為四型:

  Ⅰ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是遠曲小管及集合小管分泌氫離子能力下降,或遠曲小管及集合管滲透屏障上的缺陷使已分泌入管腔的氫離子能回滲入血,因此尿液偏於堿性,銨鹽的生成也減少,氫離子遂在體內瀦留形成酸中毒。本型又稱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其特征是在酸中毒時尿仍呈堿性,尿pH值不能降至5.5以下。酸中毒時尿中水、鈉、鉀、鈣及磷酸鹽喪失增加,水、鈉的喪失可引起煩渴、多尿及失水,鉀缺乏時可出現肌肉無力,甚至周期性癱瘓,有時呼吸及吞咽均感困難;低血鉀時常有心律紊亂,並可發生猝死。血鈣及血磷常降低,低血鈣可刺激甲狀旁腺素分泌,後者雖可以增高血鈣但同時促使骨質破壞及骨鹽溶解,而酸中毒本身亦增加堿性骨鹽的溶解作用,因此病人常有骨質軟化及骨質疏松,且可出現病理性骨折。患者常訴骨痛,行動困難。重癥者骨骼畸形,兒童生長不良。在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時鈣鹽可在腎及軟組織中沉著。病人尿鈣排泄增多因此易有鈣結石形成,有時引起尿路梗阻並易誘發感染。

  診斷可根據患者有酸中毒而尿呈堿性或中性,尿pH值不能降至5.5以下;酸中毒的類型為高氯性酸中毒(此為各型腎小管性酸中毒的特征);若不易診斷,可作氯化銨負荷試驗,給病人氯化銨0.1g/kg體重(成人6g)分三次服用,以後每小時測尿pH值,若不能小於5.5可確立診斷。若患者有肝病可以氯化鈣替代氯化銨。有些輕病例在一般情形下無酸中毒表現,在酸負荷增加時才出現,稱為不完全性腎小管酸中毒。

  治療為糾正酸中毒,每日分次服用重碳酸鈉6~10g,為減少尿路結石形成,也可服用復方枸櫞酸鈉溶液。有低血鉀者補充鉀鹽,有骨病者除給予鈣劑外可加用維生素D制劑以增加腸道吸收鈣及抑制過多甲狀旁腺素分泌。

  Ⅱ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又稱近端腎小管性酸中毒,主要因近曲小管回吸收重碳酸鹽的能力明顯減退。近曲小管原來應回吸收腎小球濾液中70~80%的重碳酸離子,回吸收能力減退後大量重碳酸離子進入遠曲小管,超過後者的吸收閾限,重碳酸鹽遂從尿中排出,血重碳酸鹽濃度因此降低造成酸中毒。若酸中毒加重,進入腎小球濾液中的重碳酸鹽量降到近曲及遠端小管能完全將其吸收,此時腎臟酸化尿液的功能恢復,尿pH值呈酸性。臨床上患者可有較輕的酸中毒表現:疲勞、乏力、厭食、兒童多發育不良,可有軟骨病,由於遠端腎小管功能良好,仍能排泄氫離子及銨鹽,故電解質的喪失較輕,多數無失鈉、低鉀表現,但鈉、鉀的喪失仍較正常為多,腎鈣化及尿路結石不常見。

  診斷:遇有高氯性酸中毒而晨尿呈酸性,且常伴有其它近端腎小管功能異常如低血磷、低尿酸、氨基酸尿及腎性糖尿者要考慮本病,可輸碳酸氫鈉液同時測血pH值,若血pH值低於正常而尿中仍有大量重碳酸鹽出現,診斷可以確定。

  治療:對輕癥可暫不用藥,進行觀察隨訪。重癥及小兒有生長延遲或骨病者應給予重碳酸鈉治療。給予大量鈉鹽進時會失鉀,可用雙氫克尿塞促進重碳酸鹽的吸收,改善癥狀。

  Ⅲ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指近端及遠端腎小管功能均有障礙,臨床表現如Ⅰ型相似,但尿中重碳酸鹽的丟失比Ⅰ型多,常達3~10%,治療同Ⅰ型,但要增加重碳酸鹽的補給量。

  Ⅳ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為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的一型,見於某些有輕至中度腎功能不全的病例,其腎小球濾過率常在每分鐘20ml以上,可有氮質滯留,但多數不嚴重。患者有高氯性酸中毒,常伴有明顯的高血鉀癥,血磷可正常或略偏高,血鈣則略降低,多數患者血鈉亦下降,可有脫水,尿中常有重碳酸鹽但含量不多,尿pH值大於5.5,尿銨排泄減少。多見於腎盂腎炎及間質性腎炎。

  發病機理尚未明確,可能和下列因素有關:①醛固酮分泌不足,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時,遠端腎小管的瀦鈉排鉀功能發生障礙,致鉀在體內瀦留而重碳酸鈉在尿中丟失,引起高血鉀癥及酸中毒。②腎小管有病變對醛固酮的反應性降低,導致類似於醛固酮分泌不足的瀦鈉排鉀功能障礙。③腎臟病變致腎素分泌下降,腎素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腎素分泌減少時,醛固酮血濃度亦下降,從而發生高血鉀及酸中毒。

  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引起Ⅳ型酸中毒的病人應予補給氫皮質素及醛固酮類藥物,同時糾正高鉀及酸中毒,高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要采用緊急治療。由腎臟疾病引起者治療亦相似,因在腎臟疾病時腎小管對醛固酮類藥物敏感性下降,因此要適當增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