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神經的分支,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受嵌壓而引起相應肌肉無力、萎縮的綜合征。發病均較緩慢,早期診斷較困難,常易漏診或誤診。

  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嵌壓綜合征 較多見。

  解剖基礎 橈神經是臂叢後束發出的最後一條粗大神經。在肘關節上方約10cm處,由上臂後方穿過臂外側肌間隔進入肱橈橈肌與肱肌之間。橈神經主幹有分支支配肱橈肌和橈側腕長伸肌。隨後橈神經分成深、淺二支。深支為運動支,即骨間背側神經,淺支為感覺支。骨間背側神經通過弗羅瑟氏腱弓(旋後肌淺層近端邊緣的腱性增厚,起自肱骨外上髁頂部,纖維向下1cm,然後向上呈半環形附著於外上髁的內側面。相當於肱骨小頭關節面的外側)進入旋後肌深、淺二層之間,並發出肌支支配旋後肌。骨間背側神經出旋後肌後分為二支:一支支配尺側腕伸肌、伸指總肌和小指固有伸肌。另一支支配拇長展肌,拇長、短伸肌和食指固有伸肌。橈神經淺支(感覺支)的終末纖維分佈腕部韌帶、關節和第一、二掌骨間皮膚(第一指蹼)。

  病因 很多,如脂肪瘤、囊腫、血管瘤、類風濕病變、旋後肌淺層條束狀變性、骨折脫位以及反復創傷等均可引起神經嵌壓。

  臨床表現 發病緩慢。開始時前臂近端疼痛,勞累後加重,隨後伸指肌群力量逐漸減弱,最後喪失伸拇、伸指功能,尺側腕伸肌無力或麻痹,而橈側腕長伸肌正常,感覺無障礙。檢查時於肘前外側,相當於旋後肌或前臂伸肌群處有壓痛。腕背伸肘輕度橈偏、伸拇,指伸總肌功能喪失,虎口區感覺正常。前臂肌肉輕度萎縮,當前臂旋後(手掌轉向前方)抗阻力時有壓痛。肌電圖檢查顯示伸拇、伸指肌有不同程度的纖維震顫。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治療 早期可保守治療,4~6周後無好轉則行手術探查並作松解術。骨折、脫位者首先復位。占位性病變宜早期手術切除。

  前臂骨間掌側神經嵌壓綜合征 較少見。

  解剖基礎 骨間掌側神經起源於前臂正中神經。正中神經由臂叢的內、外側束形成,穿經旋前圓肌肱骨頭與尺骨頭之間時發出骨間掌側神經。該神經與骨間掌側動脈伴行,位於前臂骨間膜掌側、經拇長屈肌與指深屈肌之間下行,穿經指淺屈肌腱弓,達旋前方肌深面進入該肌。骨間掌側神經發出1~6個分支,分佈在拇長屈肌,至食、中指指深屈肌肌束和旋前方肌。

  病因 主要為旋前圓肌或指淺屈肌的異常纖維束帶、指淺屈肌纖維弓增厚或囊腫等的壓迫所致。

  臨床表現 前臂近端掌側疼痛,活動時加重,休息時減輕。逐漸出現拇指及食、中指屈曲無力,隨著病期的延長,拇、食指末節屈曲功能喪失,但是指淺屈肌與拇短屈肌正常,因此,檢查時令患者做拇、食指對指動作,即出現拇指的掌指關節屈曲,末節過伸,而食指的近側指關節也屈曲,末節過伸,此即所謂方形畸形。亦稱捏緊試驗陽性。此乃診斷骨間掌側神經麻痹的主要體征。一般無感覺障礙。

  治療 以手術治療為主,自前臂掌側正中起至肘部作“S”形切口,在旋前圓肌處暴露正中神經,並分離指淺屈肌,解除其纖維束帶等壓迫因素。病期短者術後恢復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