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皮膚病。俗稱“風疹塊”。其特點是皮膚或粘膜突然發生瘙癢性水腫性風團,色紅或蒼白,發作急,消退快,消後不留痕跡。

  發生機理 主要有以下兩種。

  變態反應性蕁麻疹 最常見,多數由IgE介導的Ⅰ型(速髮型)反應致成,少數由免疫複合物介導的Ⅲ型反應致成。致病物質(變應原)有外源性及內源性兩種種。前者包括昆蟲毒素等直接接觸物,花粉、屋塵及真菌等吸入物,藥物、疫苗、血清制劑及輸血等醫藥物質,魚蝦、海味、奶酪、草莓、羊肉、蛋類、可可及調味品等食品及飲料。後者包括體內產生的腫瘤抗原及異常分泌物、由外界進入體內的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這些變應原在人體內使人致敏後,當再次接觸、吸入、食入或體內再產生此種變應原時,即可引起變態反應,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5-羥色胺、慢性反應物質及各種激肽等化學介質,導致皮膚小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最後使真皮上層水腫,發生紅斑、風團,甚至血管性水腫。

  非變態反應性蕁麻疹 有物理性及中毒性兩種。物理性因素如冷、熱、日光、壓力等,化學物質如動植物毒素、毛蟲和蕁麻的毒素等,某些藥物如可待因、嗎啡、阿司匹林、奎寧、肼苯達嗪等,因其藥理學作用,可直接作用於肥大細胞使其釋放組織胺等化學介質,致成非變應性蕁麻疹。

  臨床類型 有以下幾種類型。

  變態反應性蕁麻疹 通常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發疹多突然,先有瘙癢,其後迅速發生風團。風團大小可由數厘米至數十厘米,形狀不規則,可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一般色淡紅,水腫明顯時色蒼白,邊界清楚。風團可局限於某些部位,也可泛發全身,此消彼起,反復發作,消後不留痕跡。消化道粘膜受累時,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痛有時甚劇,頗似急腹癥。累及喉頭及呼吸道粘膜時,可有氣憋、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急性蕁麻疹多在數日或數周內痊愈。若伴有高熱、寒戰等全身中毒癥狀、白細胞計數增高、核左移等,應仔細尋找病因,尤其應註意急性化膿性感染。如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乳腺炎、皮下膿腫甚至敗血癥等。蕁麻疹發生後,如經數周(一般為4~6周)不愈,則稱為慢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的癥狀雖較急性者為輕,但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常久治不愈,遷延時日,使患者亦頗痛苦。

  皮膚劃痕癥 亦稱人工蕁麻疹。用鈍器劃過皮膚後,沿劃痕發生條狀隆起,伴有瘙癢。若不再刺激,不久即可自行消退。可與變態反應性蕁麻疹伴發。

  膽堿能性蕁麻疹 見於劇烈運動、情緒激動、體內或外界溫度較高時,尤其在出汗時易於發生。皮疹為1~3mm直徑的小風團,周圍有輕度紅暈。可見於身體任何部位,常成百出現,經1~2小時後自行消退,但又可再發。自覺瘙癢,有時可僅見紅斑而無風團,甚至僅有劇癢而不見皮疹。有的患者還可伴有痙攣性腹痛、腹瀉等癥狀。本病病程慢性,常反復發作。皮內註射或口服膽堿能性藥物如乙酰甲膽堿,亦可引起同樣發疹。

  寒冷性蕁麻疹 病人在接觸寒冷物體之後出現風團,特點是有燒灼感但癢不著。血中嗜中性白細胞增多。有遺傳性及獲得性兩種。遺傳性者少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出生不久即可發病,可持續終生。獲得性者常始於兒童或青年期,當外界溫度驟降時,例如接觸冷水、冷物、淋雨或由溫熱環境進入冷環境之後,於受冷部位發生風團或水腫,嚴重時可有雙手指及口唇麻木、氣憋、心悸、腹痛、腹瀉、昏厥等癥狀,甚者出現休克。風團非受寒時發生,而出現在寒冷後回暖之時。

  溫熱性蕁麻疹 少見。局部接觸溫熱物體後發生風團,全身突然遇熱後除發生風團外,還可發生昏厥。

  日光性蕁麻疹 少見。日光照射引起,照射部位出現紅斑和風團,伴瘙癢,避免日光照射2、3小時後可消退。反應嚴重時可有哮喘、眩暈,甚至虛脫,長波紫外線或可見光線皆可誘發,可能是由於內源性光敏感物質介導的光敏感性反應。

  壓迫性蕁麻疹 受壓部位出現皮膚深在性水腫或風團,伴疼痛。皮膚受衣服、腰帶壓迫,或久坐數小時後即可發生,經8~24小時後消失。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風團的一過性、劇烈瘙癢、消退後不留痕跡等特點,較易診斷。但病因診斷並不容易,急性蕁麻疹病因多為外源性,較易發現。慢性蕁麻疹的病因常難於肯定。詳細詢問有關過敏史和仔細的臨床檢查及化驗,將有助於查清病因。對伴發於急性乳腺炎或敗血癥等嚴重感染的蕁麻疹,應分析皮疹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感染本身還是治療感染所用的藥物所致,這對於決定治療用藥極為重要。

  要註意與丘疹性蕁麻疹相區別。

  治療 急性蕁麻疹多可較快痊愈,其病因也較易發現與避免。抗組胺藥如撲爾敏、苯海拉明等口服或肌註,均能迅速緩解癥狀。嚴重的急性病例可皮下註射腎上腺素,同時靜滴氫化可的松。伴發於嚴重感染的蕁麻疹,除抗過敏治療外,還應使用抗生素等以積極治療感染及其並發癥。

  慢性蕁麻疹一般可用抗組胺藥緩解癥狀,以兩種結構不同的抗組胺藥如撲爾敏、去氯羥嗪等交替使用,效果較好。對頑固的病例,除瞭應用上述傳統的抗組胺藥物(H1受體拮抗劑)外,並用H2受體拮抗劑如甲氰咪呱可提高治療效果。對所有病例,要努力尋找感染病灶並給以對癥治療。發現有關致敏原後,應該避免或進行脫敏治療。其他療法很多,如胎盤組織漿肌肉註射等,也可用中醫中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