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真菌病。本病主要分佈在南美及中美洲,曾一度稱為南美芽生菌病。因主要發生在巴西,也一度稱為巴西芽生菌病。中國尚未見報告。

  副球孢子菌一般存在於酸性土壤內,可能由呼吸道及皮膚破傷處進入人體,主要引起肉芽腫性損害。常在口腔粘膜、鼻粘膜,偶或在胃腸道粘膜引起潰瘍性肉芽腫損害。常侵犯淋巴結,有的是慢性良性經過。但在許多患者中,病損常播散全身,最後導致死亡。若早期診斷、治療,預後較好。

  本病一般分三種類型:①肺副球孢子菌病,常波及兩側肺並轉為肺泡炎,有時繼以小片壞死。X射線檢查可見明顯的肺門淋巴結腫大,偶有小片鈣化,可有胸痛、發熱、呼吸困難、咳嗽多痰,有時帶血,常波及下肺,約有1/3的病例出現空洞。②皮膚粘膜淋巴系統副球孢子菌病,可發生“桑椹型口腔炎”,因疼痛而影響進食,嚴重時可破壞臨近口腔、鼻、咽喉壁及其下組織,引起穿孔、結疤,附近淋巴結可很快波及,頸淋巴結可潰破而排出許多真菌。③系統性副球孢子菌病,播散性損害,常可波及淋巴系統、脾、胸、腎上腺及肝等。偶可波及睪丸、腦、腦膜、心、大動脈及骨骼。波及腸道可有腹痛、厭食、嘔吐、發熱等。腎上腺可被破壞壞死而表現如艾迪生氏病。波及腦和腦膜時,可致頭痛、惡心、抽搐等。

  皮膚粘膜損害中可見上皮樣細胞及巨細胞浸潤,並形成膿腫。在巨細胞內外可見到無芽、單芽甚至多芽的真菌孢子,直徑可達60μm,這對診斷有幫助。通過這個特征,也可與結核、皮膚利什曼氏原蟲病、霍奇金氏病、著色芽生菌病、孢子絲菌病等進行鑒別。

  酮康唑對本病療效最佳,也可用二性黴素B。磺胺類藥物對中度患者有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