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鈉低於130mmol/L的現象。正常血鈉濃度為130~150mmol/L 。血鈉過低可影響水在體液各部分的分佈及神經、肌肉的應激性,嚴重時可引起昏迷,驚厥,休克及肌肉麻痹等,甚至死亡。因此需及時予以診治。

  Na+及其相應陰離子(HCO3-CL-等)的滲透濃度為280mmol/L(280mOsm/L),占細胞外液總滲透濃度的95%,故血漿 Na+濃度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低鈉血癥提示體液滲透壓下降,但有兩種例外:①低鈉伴滲透壓正常:見於原發或繼發性高脂血癥(血漿外觀呈乳白色)或高蛋白血癥(多見於骨髓瘤時)。目前多采用火焰光度計測定血[Na+],Na+濃度是以每升血漿中所含Na+的毫摩爾(mmol)數來計算,而實際上Na+隻溶於血漿所含水中,當血漿非水部分(脂肪、蛋白質)容積增加時,使鈉濃度的報告值低於正常。此時若采用離子選擇性電極來測血[Na+],或先去除血漿中脂肪或蛋白質後再測定,則所測值僅反映血漿所含水中的Na+濃度,結果該值是正常的,因此滲透壓也正常。這種低鈉血癥稱為假性低鈉血癥,臨床上不需處理。如果按限水或補充鈉鹽,反可引起體液張力紊亂。②低鈉伴滲透壓增高:細胞外液含有較高濃度不能通透細胞膜的非Na+溶質,見於糖尿病高血糖、靜脈輸入高滲液(如20%甘露醇、造影劑泛影酸鈉)等。這些溶質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水自細胞內外流,細胞外液[Na+]被稀釋而降低。血糖自正常值每升高100mg/dl,可使血[Na+]下降1.6mmol/L。這類病人,體液總容量及細胞外液Na+含量並未減少,故無需按低鈉血癥來處理。但高滲溶質常可引起高滲性利尿,反可導致脫水,甚至高鈉血癥,故宜根據利尿情況,適當補充所丟失的水及電解質,如可用1/2~1/3張含鈉液。

  病因 低鈉血癥伴滲透壓減低,是真正的低鈉。按細胞外液增減情況,病因可分為三類。①細胞外液減少:即低滲性脫水。體液丟失時,所丟失的體液如吐、瀉液,尿或汗液均為低滲液,失水多於失Na+,按理不應引起低鈉血癥,但若病人通過飲水,或靜脈輸入過多非電解質液,使水的缺失得到部分補充,而Na+仍繼續缺失,即可引起低鈉血癥。②細胞外液容量基本正常:見於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激素缺乏等;及某些機體應激狀態,如創傷、疼痛及缺氧等。發生低鈉的機理不完全清楚。臨床也不常見。屬本類而臨床較常見的有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綜合征(SIADH),指在無有效血容量減少,又無高滲血癥這些生理刺激下,垂體或其他組織不適當地釋放抗利尿激素 (ADH)。常見病因有:某些腫瘤(如胰腺癌、白血病、淋巴肉瘤等)、肺部疾病(如支氣管源肺癌、結核、肺炎、肺膿腫等)、中樞神經系疾病(包括各種炎癥、出血、栓塞及腫瘤等)及藥物。由於 ADH分泌增加,腎排水減少,尿濃縮,其滲透濃度不低於50mmol/L(50mOsm/L);當病人照常攝水或攝水過多時,即可引起血容量增多及低鈉血癥。由於有效血容量不減少,尿Na+常高於20mmol/L。病人腎上腺及腎功能無異常,也無鉀及酸堿平衡異常,血中ADH增高,尿酸降低。③細胞外液容量過多:常見病因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變及腎病綜合征等(低鈉與水瀦留有關,尿[Na+]常低於20mmol/L);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有排水障礙時;水中毒(因水入量過多,細胞外液鈉被稀釋而總鈉量不變,這稱為稀釋性低鈉血癥)。

  臨床表現 輕度低鈉血癥或低鈉發展較緩慢時,癥狀可不明顯,後者與細胞內部分電解質外滲,使內、外液間滲透壓梯度降低有關。低鈉發生迅速則癥狀嚴重。其臨床表現為以下三方面。①細胞內水腫:是各種病因的低鈉血癥的共同特征。以腦細胞水腫癥狀最突出,表現如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體溫低下,重者昏迷,驚厥。引起腦疝時可致瞳孔大小不等、呼吸節律不整等。胃腸癥狀有厭食、惡心及嘔吐,口粘膜常濕潤。病情嚴重時尚可引起無尿,這與腎細胞水腫及腎循環不良有關,此時機體更不能自行糾正低鈉。②細胞外液容量改變:低滲性脫水時,細胞外液水進入細胞內,使細胞外液脫水程度更加重,故病人循環不良(四肢涼、脈細弱、尿少)及細胞間液脫水表現(皮膚彈性差,眼窩、前囟凹陷等)十分突出。低鈉伴細胞外液容量過多時,可表現水腫。水中毒嚴重者可引起肺水腫。③神經肌肉應激性低下,Na+有保持神經、肌肉應激性的生理功能,故低鈉血癥可致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心音低鈍及腸麻痹腹脹,癥狀類似低鉀血癥。

  治療 低鈉血癥伴低滲透,除治療原發病外,可采取以下措施。①低滲性脫水:需同時補充鈉鹽及恢復細胞外液容量。根據脫水輕重,估計病人累積損失液量,如嬰兒中度脫水時累積丟失量為50~100ml/kg,重度脫水為100~120ml/kg。累積損失采用2/3張至等張含鈉液補充,開始可給等張液,以後改為2/3張液。常用等滲含鈉液有:2:1液(2份生理鹽水,1份1.4%碳酸氫鈉),生理鹽水及血漿等。低鈉血癥病人若補充非電解質液過多,速度過快,可引起體內水過多,由於水進入細胞內,細胞外液容量仍可減少。此時宜采用3%氯化鈉溶液治療,12ml/kg可提高血鈉10mmol/L。癥狀嚴重發生腦疝時,也可先用20%甘露醇減輕腦水腫,並適當補充含鈉液(2/3張至等張)。②細胞外液容量基本正常:如SIADH,主要問題在於水過多,而不是鈉缺乏,因此輕癥者隻需適當限制水的入量。有癥狀時可給利尿藥,如速尿(尿液約相當1/2張含鈉液),再用2/3張至等滲含鈉液補充由尿所丟失的鈉鹽,總的效應是由尿排出體內過多的水。情況嚴重也可用3%NaCl溶液或20%甘露醇。③細胞外液容量過多:主要措施是限制入量,重癥者宜用利尿藥,並適當補充由尿所丟失的鈉鹽。水中毒時給3%氯化鈉或甘露醇均能暫時增多血容量,但有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腫的危險,故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