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元時期軍隊裝備的一種鐵殼爆炸性火器。亦稱“震天雷”。用生鐵鑄成外殼,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樣式,內裝火藥,並留有安放導火線的小孔。點燃後,火藥在密閉的鐵殼內燃燒,產生高壓氣體,使鐵殼爆碎傷人,是當時威力較大的一種火器,廣泛用於攻守城戰、水戰和野戰。按其大小和用途不同,有的用礮拋擲,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從城上推下。

  鐵火砲一名,最早見於南宋趙與的《辛巳泣蘄錄》。嘉定十四年(1221)金兵攻宋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時,,曾將鐵火砲打到知府帳前和臥室中,“其聲大如霹靂”,一宋兵被金人“鐵火砲所傷,頭目面霹碎,不見一半”。宋元時期,軍中多裝備有鐵火砲,並廣泛用於作戰。《金史·赤盞合喜傳》記載,開興元年(1232),蒙古軍攻汴梁(今河南開封)時,金兵曾用震天雷守城,並用鐵繩將震天雷從城上吊下,炸毀蒙古軍的攻城器械“牛皮洞子”。書中描述震天雷的威力說:“砲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裡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宋史·馬塈傳》記載,至元十四年(1277)元軍攻靜江(今廣西桂林)時,一守城宋將率250人用一大型鐵火砲集體殉難的情景:“燃之,聲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煙氣漲天外,兵多驚死者,火熄入視之,灰燼無遺矣。”《可齋續稿後集》記載,南宋寶祐五年(1257),李曾伯奉命調查軍備後說,當時荊州一月制造鐵火砲一二千隻,“荊淮之鐵火砲動十數萬隻”。元軍攻日本時,也曾使用鐵火砲。當時參戰的日本畫傢竹崎季長在其作品《蒙古襲來繪詞》中,還畫瞭一具呈炸裂狀的鐵火砲。明朝以後,在鐵火砲的基礎上,爆炸性火器有瞭進一步發展,陸續出現瞭地雷、水雷和爆炸性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