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敵對國傢在外太空進行的軍事對抗。包括外太空、外太空同地面或空中之間的攻防行動。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瞭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國、蘇聯相繼開展瞭航太技術軍事應用的研究試驗活動。至80年代初,它們均已發射瞭成百上千個軍用航天器。偵察、預警、通信、導航及氣象衛星等各類軍用航天器已成為美蘇兩國軍事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反衛星衛星的出現和太空梭的投入使用,標誌著軍事航太技術的的發展進入瞭一個新階段。超級大國外層空間軍備競賽的不斷加劇將導致天戰。

  美蘇兩國目前正在積極進行天戰準備工作:研制反衛星武器,建立並不斷完善地面指揮與監視系統,考察人在外層空間的軍事活動能力,提高航天器的生存能力。美國空軍與海軍分別於1982年9月1日和1983年10月1日成立瞭航天司令部。在此基礎上,美國國防部於1985年成立瞭統一的航天司令部,統管三軍的反衛星等軍事航天活動。

  美蘇等國目前設想或研制中的天戰兵器有:①軌道轟炸系統。設想把裝有核彈的衛星部署在軌道上,當需要時,令其再入地球大氣層,摧毀地面目標。②部分軌道轟炸系統。裝有核彈的衛星式武器,平時貯存在地面,當敵對行動開始時才發射到空間。在反推再入大氣層襲擊目標之前,繞地球運行不足一圈。同洲際彈道導彈相比,部分軌道轟炸系統的優點是:軌道低(高160~260公裡),雷達發現晚,預警時間短;打擊同一目標,既可正面攻擊,又可從側後偷襲,使對方防禦困難。缺點是:攜帶的戰鬥部重量小,命中精度低。③反衛星武器系統。包括:反衛星導彈,可從地面發射,也可從空中發射;反衛星衛星,發射入軌後,以光學、微波等手段識別和捕獲目標,然後,在地面或自攜指令系統的指揮下攔截目標;反衛星激光武器(見強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前者處於技術發展階段,後者處於設想階段。美國“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中提到的激光武器,既可用於反彈道導彈,也可用於反衛星。④航天飛機-航天站-軌道間飛船三位一體的載人航天系統。航天飛機實際上是一種載人的可重復使用的多用途航天器。航天站是天上的軍事基地。軌道間飛船可視為空間殲擊飛船,它是天戰中機動靈活的突擊力量。載入航天系統在其他衛星系統的有效配合下,將成為各種新的載人航天戰略兵器系統的基礎。

  K.馬克思曾經指出,隨著新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明,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將來在航天兵器發展和使用過程中,不僅要逐漸形成一套新的作戰原則和方法,而且也會從作戰指揮到戰鬥保障形成一個獨立的組織體系,產生一個新的軍種,有的國傢稱之為天軍(space force)。它將既能與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又能單獨執行任務,它的主要戰場就是地球的外層空間。

  天戰是陸戰、海戰、空戰的延伸,天軍是陸軍、海軍、空軍的擴展。它們的出現,一方面將會對未來的戰爭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起決定性的作用。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戰爭的性質,人心的向背。

  聯合國大會於1966年12月19日通過瞭《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提出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應為全人類謀福利。鑒於超級大國在外層空間加緊進行軍備競賽,1982年8月,聯合國外層空間委員會在維也納召開第二次會議,會上多數國傢的代表都呼籲停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強烈反對外層空間軍事化。中國發展航天技術,是為瞭打破超級大國對航天技術的壟斷並造福於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