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說:“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號曰《司馬穰苴兵法》。”據此,其編纂成書時間約在戰國中期。《漢書·藝文志》稱《軍禮司馬法》155篇。《隋書·經籍志》稱《司馬法》3卷,題為司馬穰苴撰,其後著錄多因襲此說。今本隻存一卷五篇: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有《續古逸叢書》影宋本及明清《武經七書》系統諸本。

  司馬穰苴即田穰苴,因其任大司馬,故名名。關於他的生平,史書記載不盡相同。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載,當為春秋末期齊國人。齊相晏嬰認為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推薦於齊景公任將軍。他治軍嚴整,執法不阿,精於兵法,以戰勝晉、燕,名於後世。

  《司馬法》在對戰爭的態度上主張“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續古逸叢書》影宋本,下同)。同時認為“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書中所述經國治軍思想的核心是:禮、仁、信、義、勇、智“六德”,強調“以仁為本”,“以禮為固”。它指出治軍與治國不同:“居國惠以信,在軍廣以武”,“居國和,在軍法”。要求“軍容(容,儀制)不入國,國容不入軍”,治軍應做到“力同而意和”,達到軍隊內部的團結和戰鬥中的互相配合。對將帥的條件提出較高要求,指出將帥“慮多成,則人服”。應當冷靜沉著,“見敵,靜;見亂,暇;見危難,勿忘其眾”。要以道義教育部眾,使之“悅其心、效其力”,在軍隊內部要消除隱患和不穩定因素。進入敵國作戰要嚴守軍紀,爭取對方軍民悅服。還列舉瞭在戰鬥不利和畏怯情況下,鼓舞士氣與轉變局勢的具體做法。

  它在作戰方面主張要先行“五慮(謀畫)”,創造取勝條件。指出要掌握有利時機(“順天”)、充分的物資準備(“阜財”)、良好的士氣(“懌眾”)、有利地形(“利地”)和精良武器(“右兵”)。在作戰上既要周密思考,制定正確方案,又要註意權變,因地、因敵設陣,要力爭處於優勢和主動的地位而陷敵於被動。在用兵上,對兵力寡眾、弱強、鈍銳,對軍隊行動的快捷、慢穩和淺進、深入等等,用瞭輕重的概念,指出輕重是相對的,即“相為輕重”,要“籌以輕重”。它強調掌握敵軍情況,提到敵遠則用間,敵近要觀察,瞭解其變化,打擊薄弱之處。提出乘敵猶疑、倉卒、受挫、畏懼以及謀劃未定等情況下進行襲擊的原則。還敘述瞭征師程序、出軍禮儀以及夏、商、周三代關於戎車、兵器、旗鼓、徽章、賞罰、警戒等方面的變化和發展。

  《司馬法》在闡明軍事原則時,註意從眾寡、輕重、治亂、進退、難易、固危、強靜與微靜、小懼與大懼等各種關系中分析問題;用相為輕重的觀點去判斷敵對雙方變化,帶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它還指出軍事原則知易行難,重視戰爭實踐。

  《史記》說“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曹操、杜預等引《司馬法》論證周代軍制和註解古籍,此風至唐不衰。宋、明、清時將《司馬法》列為武舉應試內容,足見歷代對該書的重視。但其“因古則行”等保守觀念則是應予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