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導彈、水中武器、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是海軍艦隊編成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之一。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船,艦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襲擊岸上目標等。

  簡史 1892年,英國造船技師A.亞羅向海軍部建議建造一種戰鬥力強、速度快、能對付魚雷艇的軍艦。1893年,英國建造瞭“哈沃克”號魚雷驅逐艦和“霍內特”號魚雷艇驅逐艦,長54.8米,寬5.48米,,排水量240噸,航速27節,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驅逐艦。1900年,美國建造瞭“班佈裡奇”級驅逐艦,排水量420噸,航速29節,裝備兩門艦炮和兩個魚雷發射管。1902年,中國建造瞭“建威”號魚雷快船和“建安”號魚雷快船,排水量830噸,航速23節,裝備艦炮8~9門和魚雷發射裝置,這是當時噸位較大的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德、俄、法、美等國共建造瞭近600艘驅逐艦(其中英國為200多艘)。這些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1000~1300噸,航速30~37節,多采用燃油的蒸汽輪機動力裝置,裝備88~102毫米艦炮數門和450~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3座。1916年,俄國建造的“義加斯拉夫”號後改名為“卡爾·馬克思”號驅逐艦,排水量1350噸,航速35節,裝備100毫米艦炮5門,三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裝置3座,這是當時噸位較大、火力較強的驅逐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開始建造大型驅逐艦──驅逐領艦,以後蘇聯等國也建造這種驅逐艦。至20世紀60年代末,驅逐領艦已被淘汰。

幾種導彈驅逐艦性能簡表

  導彈驅逐艦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於1953年建造瞭“米切爾”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5200噸,裝備“韃靼人”艦空導彈;70年代,建造瞭“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7810噸,裝備“魚叉”艦艦導彈和“海麻雀”艦空導彈 .蘇聯於1957年建造瞭“基爾丁”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3500噸,裝備"SS-N-1"艦艦導彈;80年代初,建造瞭“卡辛”級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4600噸,裝備"SS-N-2C"艦艦導彈和"SA-N-1"艦空導彈(見圖)。

蘇聯導彈驅逐艦(“卡辛”級)外貌圖

蘇聯導彈驅逐艦(“卡辛”級)側面、平面圖

  60年代,美、蘇、英、法、加拿大、日本等國將反潛直升機裝上瞭驅逐艦,美國將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也裝上瞭驅逐艦。隨後,許多國傢建造的驅逐艦也裝備瞭以導彈為主的武器系統(見彩圖)。70年代以來,驅逐艦多采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續航力相應增大。

中國導彈驅逐艦

  發展趨勢 進一步增強預警和攻防戰鬥能力,提高機動和適航性能,采用更先進的動力裝置,實現指揮、操縱和武器控制系統的高度自動化,采用電子幹擾和反幹擾新技術,提高抗擊制導武器的能力。

  

參考書目

 艦艇資料編輯室編:《國外中型水面艦艇發展概況》,國防工業 出版社,北京,1974。

 艦艇資料編輯室編:《外國海軍水面艦船推進裝置的現狀與未來》,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