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1865年,工業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美國北部諸州同發動叛亂的南部各蓄奴州之間的戰爭,亦稱南北戰爭。南部為維護和擴大種植園奴隸制度而挑起戰爭;北部為維護國傢統一和廢除奴隸制而戰。

美國內戰

>  戰前10年,美國北部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以殘酷剝削黑奴勞動為基礎的南部種植園經濟制度極其腐朽,成為美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招致資產階級、進步人士特別是工農大眾和黑人奴隸的強烈反對。堅持奴隸制與反對奴隸制的兩大勢力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化。1860年,反對奴隸制的共和黨候選人A.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使奴隸主占優勢的民主黨喪失瞭聯邦政權。於是,南部各蓄奴州相繼退出聯邦,於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推選J.戴維斯為“總統”,以蒙哥馬利為“首都”(後遷至裡士滿),造成分裂的事實,同時征集10萬志願兵,積極備戰。4月12日,南軍炮擊薩姆特要塞(位於南卡羅來納州),挑起戰爭。4月15日,林肯下令征集服役期為3個月的民兵7.5萬名,鎮壓南部叛亂。隨後他又宣佈對南部沿海實行封鎖。北部23個州,其面積占全國面積的3/4,人口約2200萬。南部11個州人口隻有900萬,其中奴隸就有350萬以上。全國生產總值的75%、工業產量的90%、鐵路線的70%集中在北部。但是,北部戰爭準備不足。在戰爭爆發時,隻有陸軍1.6萬人,作戰艦艇40餘艘,南部雖有許多致命弱點,但擁有一批軍事骨幹,戰略上享有內線作戰的便利,並可望得到英法當局的援助,在戰爭前期占有優勢。內戰戰場東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流域。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華盛頓──裡士滿地區和以西的田納西──密西西比河地區是主要戰場。

  第一階段(1861~1862) 林肯政府企圖以積極進攻迅速鎮壓叛亂,恢復聯邦統一。但實際執行的戰略計劃卻是分散兵力、從陸地和海上對南部實行逐漸緊縮圍困的消極計劃(即“大蛇計劃”)。行動不堅決,特別是不敢觸犯奴隸制度,更不敢武裝黑人,表明北部資產階級害怕黑人起來革命。K.馬克思說這一階段的鬥爭是“根據憲法進行的戰爭”,而不是“以革命方式進行的戰爭”。南部則主動進攻,同時等待外援。在強大輿論壓力下,林肯決定7月21日在華盛頓與裡士滿之間的交通樞紐馬納薩斯地區決戰(即第一次佈爾河會戰或第一次馬納薩斯會戰),以圖打通向裡士滿進軍之路。結果,I.麥克道爾指揮的聯邦軍3萬人被P.G.T.博雷加德和J.E.約翰斯頓指揮的南軍打敗,向華盛頓潰退,損失慘重。前線的失利加劇瞭後方的階級鬥爭,反革命分子活動猖狂。英國當局也圖謀武裝幹涉。馬納薩斯的慘敗,促使聯邦國會授權林肯召集50萬志願兵(服役期為3年或到戰爭結束為止),並加強海軍建設和軍工生產。1862年初,林肯命令聯邦陸、海軍於2月22日起發動全面攻勢。在此以前,西戰場的聯邦軍已經展開瞭軍事行動,進展較順利。2月間,U.S.格蘭特指揮的田納西軍團在聯邦炮艇小艦隊配合下,先後攻克田納西河上的亨利堡和坎伯蘭河上的多納爾森堡。D.C.比爾指揮的俄亥俄軍團也攻克坎伯蘭河上的納什維爾,迫使南軍從密西西比河上的哥倫佈撤退。3月,J.波普又在聯邦小艦隊支援下奪取密西西比河上的十號島。格蘭特則向田納西河上的匹茲堡碼頭進軍,4月6日,在夏洛與A.S.約翰斯頓指揮的南軍遭遇。經兩天激戰,雙方各損失1萬餘人。B.F.巴特勒指揮的聯邦軍在D.G.法拉格特艦隊協同下,攻克南方戰略要地──密西西比河口的新奧爾良。5月底,西部聯邦軍在H.W.哈勒克統一指揮下攻克科林斯,繼而攻克密西西比河上重鎮孟菲斯。這樣,西部聯邦軍解放瞭整個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大部。同時密西西比河除維克斯堡以南一段之外,絕大部分已被聯邦軍打通。

  在東戰場上,G.B.麥克萊倫指揮的聯邦軍主力波托馬克軍團(10萬人)始則按兵不動,後來在各方壓力下發動“半島戰局”(1862年3~7月),先從水路把軍隊運到詹姆斯河與約克河之間的半島東端,繼而沿半島西進,奪取裡士滿。但麥克萊倫行動遲緩,致使南軍預作準備。在著名的“七天會戰”(6月25日~7月1日)中,聯邦軍遭到R.E.李指揮的北弗吉尼亞軍團的沉重打擊,被迫退出半島。李乘勝北上,8月底在第二次佈爾河(馬納薩斯)會戰中,打敗聯邦軍新建立的弗吉尼亞軍團(波普指揮),隨後該軍團同波托馬克軍團都奉命撤回華盛頓附近休整。李軍團渡波托馬克河繼續北進,華盛頓告急。林肯令麥克萊倫率軍迎戰。9月安蒂特姆一役,李軍團被阻,決定南撤。麥克萊倫再次按兵不動,使李軍團得以順利逃回南部。年底,A.E.伯恩賽德繼麥克萊倫任波托馬克軍團司令,在弗雷德裡克斯堡與李軍團一戰,損失1.2萬餘人。

  第二階段(1863~1865) 戰爭形勢和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強大壓力要求林肯政府以革命方式進行戰爭。1863年1月1日林肯正式發表《解放宣言》,宣佈南部叛亂諸州的黑人奴隸均予解放。並采取一系列革命性措施,特別是頒佈宅地法和決定武裝黑人(整個戰爭期間黑人參軍約45萬人),調動瞭農民和黑人的積極性。國會通過實行征兵法。清洗瞭軍內暗藏的親奴隸主分子,大膽提拔進步軍官,加強瞭軍隊的指揮。從此戰爭進入瞭新階段,但南部仍有發動進攻的力量。1863年3月初,J.胡克指揮的聯邦軍波托馬克軍團兵力增至13萬餘人,南軍李軍團隻有6萬人。但胡克指揮不力,4~5月錢瑟勒斯維爾一戰,損失慘重。6月,李軍團8.9萬人攻入賓夕法尼亞州,北方再次告急。林肯令波托馬克軍團(12.2萬人,G.G.米德接替胡克指揮)迎戰。7月初雙方在葛底斯堡激戰3天,聯邦軍取得殲敵2.8萬餘人的大捷,成為戰爭的轉折點。南軍轉入防禦。同時,西戰場上格蘭特攻克密西西比河下遊重鎮維克斯堡,俘敵約2萬人。隨後,防守密西西比河下遊另一重鎮哈得孫港的南軍投降。至此,聯邦軍打通瞭整個密西西比河,“南部同盟”的西南部同東部被切斷。11月,在西戰場中部,聯邦軍坎伯蘭軍團(由俄亥俄軍團改編而成)占領南部鐵路交通樞紐查塔努加並擊潰其外圍的南軍,從而取得向南進軍的戰略基地。1864年春,林肯任命格蘭特為聯邦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各軍團;任命W.T.謝爾曼統一指揮西戰區。格蘭特和謝爾曼共同制定的新戰略計劃規定東西兩戰區對南部實施協調一致的打擊:格蘭特親自指揮東戰區主力波托馬克軍團,以殲滅李軍團為主要目標,相機奪取裡士滿;謝爾曼則由西向東南橫掃,深入敵後,占領佐治亞州,前出大西洋,對“南部同盟”的東部地區實施中間突破。4月底,格蘭特率領12萬餘人南進(李軍團隻有6萬餘人),5月初渡拉皮丹河,進逼懷爾德尼斯;5 ~6月間,猛攻科爾德港,損失約5萬餘人,但幾周內就得以補充。李軍團損失約3萬人,但南部人力物力瀕於枯竭,補充困難。6月中旬,格蘭特圍攻裡士滿以南的彼得斯堡,雙方相持數月。在此期間,李派J.A.厄爾利率1萬餘人奔襲華盛頓,格蘭特則令P.H.謝裡登率優勢兵力前去圍追堵截。在謝南多厄河谷之戰(1864年8月~1865年3月)中,厄爾利全軍覆沒。西戰區謝爾曼在查塔努加集結瞭10萬餘人(當面J.E.約翰斯頓指揮的南軍6.2萬人),於5月7日開始行動,首要目標是殲滅約翰斯頓,並奪取南部極為重要的工業交通中心亞特蘭大。這是一場無後方作戰。謝爾曼采取迂回戰法,繞過南軍設防陣地,除個別情況外不進行正面強攻。南軍節節退至亞特蘭大。9月2日,謝爾曼占領亞特蘭大。隨即準備著名的“向海洋進軍”,目標是佐治亞州沿海要地薩凡納。他挑選精壯6.2萬人(其中有大批黑人),攜帶20天口糧,11月15日出發。為迷惑敵人,謝爾曼兵分兩路,使南軍判不明他的主攻方向,防不勝防。11月23日兩路大軍在米利奇維爾會合後繼續東進。12月21日在海軍配合下奪取薩凡納。此役歷時1個多月,長驅300多公裡,沿途破壞瞭敵人的戰爭潛力,沉重打擊瞭奴隸制,將“南部同盟”的東部分割為兩部分,為奪取最後勝利創造瞭極有利的態勢,聯邦軍損失不足2200人。謝爾曼的進軍,與K.馬克思、F.恩格斯早在1862年提出的占領佐治亞、肢解南部的戰略主張相吻合。此時,格蘭特決定同謝爾曼一起圍殲李軍團。1865年初,謝爾曼揮師北進,直搗南、北卡羅來納,威脅李軍團的後方。格蘭特也積極進攻(3月底格蘭特直接指揮的聯邦軍達11.5萬人,李軍團5.2萬人),4月3日,占領裡士滿。4月9日,李率殘部2.8萬人在阿波馬托克斯投降。26日,J.E.約翰斯頓向謝爾曼投降。歷時4年多的內戰至此結束。戰爭第二階段顯示瞭以革命方式進行戰爭的巨大威力。

美國內戰時的黑人士兵

  整個戰爭期間,估計聯邦軍死亡約36萬人,南軍死亡約25萬人。戰爭前期聯邦政府戰略指導上的主要教訓,一是不敢以革命方式進行戰爭;二是采取瞭消極圍困的錯誤方針,過高估計占領裡士滿的意義,遲遲不認識向南部要害佐治亞州進軍的必要性。南部叛亂集團首領對形勢作瞭完全錯誤的估計,把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外援上。戰爭顯示瞭近代工業的威力。雙方軍隊都大量裝備和使用瞭新式線膛武器,促進瞭散開隊形、野戰工事和步兵近迫作業的運用和發展。鐵路和電報發揮瞭重大作用。裝甲列車和裝甲戰艦廣泛使用。以騎兵深入敵後實施遠程奔襲成為常用的戰術。大部隊對敵後實施破壞性“經濟戰”,也是此次戰爭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