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末期,吳、越爭霸戰爭中,越軍在笠澤(今江蘇蘇州南,與吳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擊敗吳軍的一次作戰。周敬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越被吳戰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吸取教訓,積聚力量,伺機滅吳。吳王夫差恃勝而驕,急欲圖霸中原,連年向外用兵,對越國不加戒備。勾踐採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於三十八年趁吳王赴黃池(今河南封丘南)會盟,襲擊吳都姑蘇(今蘇州)。四十二年,又乘吳國兵疲民困、連年天災、軍隊分散的有利時機,再次攻吳。三月,勾踐率軍進抵笠澤江南岸。夫差倉促促率姑蘇守軍至江北迎戰,夾江對陣。勾踐從左、右兩軍各派一部兵力,黃昏時分別進至上、下遊五裡處,夜半渡於江中,鳴鼓吶喊,佯為進攻。夫差誤認越軍兩路渡江夾擊吳軍,急忙分兵兩路迎戰,僅留中軍接應。勾踐乘機率三軍主力,以6000銳卒為先鋒,偃旗息鼓,秘密渡江,向吳中軍發起突然攻擊,吳中軍大亂敗退。兩路吳軍不及回救,隨之潰逃。越軍乘勝猛追,再戰於沒(今蘇州南),三戰於郊(今蘇州郊區),接連大敗吳軍,迫夫差退守姑蘇,為最終滅吳奠定瞭基礎。此戰,越軍利用夜暗,兩翼佯動,誘敵分兵,乘虛偷渡,實施中央突破,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渡江奇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