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德軍侵佔東地中海戰略要地克裡特島的空降戰役。代號“水星作戰”。它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空降作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以空降兵為主實施的進攻戰役。德軍侵佔該島的目的是確保進攻巴爾幹時的右翼安全,控制愛琴海和東地中海的交通線,保障羅馬尼亞境內普洛耶什蒂石油基地不受英國空軍的襲擊,並將該島作為入侵中東的前進基地。英軍為瞭確保其在地中海、北非和中東的利益,決定堅守克裡特島。德軍以第11航空軍第7空降師以及配屬的第5山地步兵師共2.2萬人,組成成西部、中部和東部3個集群,由運輸機500餘架和滑翔機約80架輸送,分波次實施空降突擊;第8航空軍轟炸機400餘架、戰鬥機200餘架擔負空中支援;東南艦隊提供海上支援。戰役總指揮是第4航空隊(轄第8和第11航空軍)司令A.勒爾上將。守島部隊有英聯邦軍約3萬人和希臘軍1.4萬人,分馬萊邁、蘇達灣、雷西姆農和伊拉克利翁4個地區組織防禦,由新西蘭的B.C.弗賴伯格少將指揮。

  5月20日晨,德軍第7空降師於航空火力準備之後,在馬萊邁、雷西姆農、伊拉克利翁3個機場和幹尼亞市空降,兵力分散,遭守軍頑強抵抗,傷亡慘重,至午夜才占領馬萊邁機場。翌日,第5山地步兵師陸續機降並投入戰鬥,西部集群得到加強,23日晚,與在幹尼亞作戰的中部集群會合。當夜,由海上輸送人員和物資的德軍船隊,遭英艦隊阻擊,受創返回。24日晨,德空軍突擊英艦隊,迫使其撤往埃及,德軍始得以從海上實施補給。27~29日相繼占領幹尼亞城、蘇達灣和雷西姆農,並與東部集群會合。守軍於28日夜開始向島的南部撤退,從海上撤往埃及,至31日夜共撤出1.7萬人。這次戰役守軍死傷和被俘1.5萬人,近萬名希臘軍投降;3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被擊沉,10多艘艦船受重創。德軍傷亡6000多人,並損失飛機200多架和部分船隻。戰役證明,空降和反空降作戰必須有可靠的空中支援和其他兵種的協同配合。德軍由於掌握瞭制空權,得以在占領馬萊邁機場後,陸續投入機降部隊擴大戰果;驅逐英艦隊從海上補充人員和物資,從而取得瞭戰役的勝利。配合守島的英海軍雖占有優勢,但因無空中掩護而受重創,並導致戰役失敗。

克裡特島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