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撰寫的重要軍事論文。首次發表於1938年5月延安出版的《解放》週刊第40期。1952年4月收入《毛澤東選集》第2卷。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37年8月在洛川會議上確定實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方針,指導八路軍和新四軍實行由國內正規戰爭向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轉變。但是,國民黨政府極力限制和阻撓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發展敵後遊擊戰爭。在共產黨內,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正確方針,受到王明等人的反對;還有一些些人對實施由國內正規戰爭向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轉變缺乏認識。為瞭對抗日遊擊戰爭進行系統的理論指導,教育黨內外人士,毛澤東撰寫瞭這篇文章。

  全文共分為九章。在第一章裡,作者圍繞“為什麼提起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首先分析瞭抗日遊擊戰爭的特點;大而弱的中國被小而強的日本所攻擊,但中國處於進步時代,有瞭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日軍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下很多空虛的地方,使抗日遊擊戰爭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作戰,而是在外線作戰。在此情況下,抗日遊擊戰爭就必然是大規模的、長期的和殘酷的。這就要求把抗日遊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上加以考察。作者在第二章論述瞭戰爭的基本原則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之後,在第三章裡提出瞭抗日遊擊戰爭的六個具體戰略問題,並在第四章至第九章逐一作出回答。這些問題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和正規戰爭相配合;建立根據地;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向運動戰發展;正確的指揮關系。其中,作者以較大篇幅論述瞭“建立根據地”問題,指出:在長期的敵後遊擊戰爭中,敵人必將殘酷地鎮壓遊擊隊。因此,遊擊戰爭沒有根據地是不能支持的。根據地是遊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與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作者批評瞭不要或不重視根據地的流寇主義思想,並對有關建立根據地的幾個重要問題,包括根據地的種類,建立的條件,與遊擊區的關系,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以及敵我之間的幾種包圍態勢等問題,進行瞭詳細的分析。

  毛澤東在這篇著作中對遊擊戰爭理論所作的高度概括和系統發揮,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遊擊戰理論的重大發展。它對於抗日遊擊戰爭的順利發展,對於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的力量,起瞭重大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反侵略戰爭中,開展遊擊戰爭的條件將有許多變化,但遊擊戰爭仍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篇著作中提出的遊擊戰爭的基本原理和原則,仍具有理論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