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清軍在大沽口抗擊英法聯軍入侵的三次作戰。

  清咸豐六年(1856)九月,英國為擴大侵華利益,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七年八月,英、法結成聯軍,在美、俄慫恿下,於十一月攻佔廣州後繼續北犯,企圖脅迫清廷簽訂新約。

  八年三月,英、法艦船共20餘艘抵大沽口外。大沽口是天津的門戶,南岸建炮臺3座,北岸1座,共安大小炮200餘門,有清軍3000人防守。四月初八,聯軍炮艇6艘轟擊大大沽炮臺,陸戰隊千餘人登陸。守軍發炮還擊,重創敵艇船多艘,斃傷近百人。當敵逼近炮臺時,守軍與之白刃格鬥,因後路援兵潰逃,炮臺相繼失守。十四日,聯軍炮艇沿海河駛抵天津城下。五月,英、法、美、俄公使威逼清廷簽訂瞭《天津條約》。

  條約簽訂後,英、法政府堅持進京換約,不惜重燃戰火。九年五月,英法聯軍艦隊駛抵大沽口外。這時,大沽口的防禦在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督率下已得到加強,炮臺已增至6座,新安各型大炮60門,駐兵4000餘人;另於距天津30餘裡的雙港,又築炮臺13座,安炮81門,並於新河、新城及北塘等地駐兵6000餘人。二十五日,聯軍炮艇13艘駛入海口,拆毀障礙物,炮轟兩岸炮臺。守軍開炮還擊,擊中聯軍旗艦,打傷英艦隊司令賀佈(即J.霍普)。接著,聯軍陸戰隊千餘人從南岸強行登陸;僧格林沁急調火器營等部前往攻擊,北岸炮臺亦發炮支援,戰鬥從黃昏至半夜,聯軍陸戰隊被擊退,殘部逃回艦船。此戰,擊沉敵艇4艘,傷6艘,斃傷敵500餘人,給侵略軍以沉重打擊。

  聯軍慘敗的消息傳到倫敦、巴黎,英、法政府決計“報復”。十年六月初十,聯軍約1.7萬人分乘艦船206艘抵大沽口外,十五日在防務空虛的北塘口登陸,占領北塘鎮、新河、塘沽。七月初五,聯軍在炮火掩護下,進攻大沽北岸炮臺。直隸提督樂善指揮守軍開炮拒敵,不幸陣亡,守軍大部犧牲,炮臺相繼失陷。僧格林沁遂率南岸守軍撤往天津,旋退通州(今北京市通縣)。初十,聯軍侵占天津,威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