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軍隊移動和軍事運輸的交通線及其設施、運輸工具和管理機構的統稱。

  軍事交通以民用交通為基礎,主要利用民用交通所提供的物質、技術能力為其服務。其基本要求是:①交通網路的構成和主要交通線的走向,有利於戰略、戰役企圖的達成和國防、軍事基地的佈局;②交通線路和設施,具備與軍事需要相適應的戰術技術標準、通過能力和運輸能力;③對重要的交通線路和樞紐、橋樑等設施,採取隱蔽、偽裝等工程技術手段;④進行必要的物資、器材儲備和技術準備,保保障被破壞的交通線路和設施及時修復。為實施軍事運輸,通常沿交通線設置軍事交通管理機構以及飲食供應站、供水站、加油站、修理站、衛生檢查站等,配備適於軍用的各類運輸工具、裝卸設備、器材和通信指揮設施等。戰時,根據需要指定一些車站、港口(碼頭)、機場作為軍用裝卸點(轉運點),或開設臨時裝載、卸載地域。

  軍事交通歷來是軍隊作戰的重要條件。隨著運輸工具的發展,其作用日益提高。19世紀以來,由於蒸汽機和內燃機的出現,部隊的機動能力和物資補給能力顯著增強。1866年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利用5條鐵路輸送部隊,在400公裡的正面上迅速展開,戰勝瞭奧地利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在西線利用13條鐵路,東線利用9條鐵路實施機動,19天內就將數百萬軍隊展開在東西邊境,完成瞭作戰部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汽車、輪船、飛機等運輸工具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軍事交通的作用更加突出。1944年美、英等國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建造瞭人工港和浮動碼頭,開設瞭海運中間基地,敷設瞭海底和陸上輸油管線,修築瞭機場,出動瞭大批艦船輸送部隊和物資。登陸後,及時修復瞭急需的鐵路和橋梁,實行瞭優先放行、高速行駛的汽車運輸制度和空投補給,保障瞭登陸作戰的實施。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中,建立瞭以鐵路和公路為骨幹的鋼鐵運輸線,出色地完成瞭後勤保障任務。

  現代戰爭對軍事交通提出瞭更高的要求。許多國傢都很重視建設平戰結合、綜合運用、相互銜接的現代化交通運輸網路系統,采用電子計算機和遙控技術,實現軍事交通管理的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