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長城重要關口。舊稱軍都關,亦名薊門關、納款關。位於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12公裡之軍都山關溝中段。是古代北京通塞外的咽喉要道。居庸最初為塞,《呂氏春秋》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居庸稱關始見《漢書·地理志》:“居庸有關。”北魏、北齊修築長城並與關城連接,遂成為長城關口。明洪武二年(1369)重修、增築。後置千戶所、設衛。明景泰元年(1450),關址南移4公裡(即今存居庸關城),並於關溝南(今南口)、北(八達嶺關城)兩端建外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合稱內三三關。軍都山西接太行,為北京西北屏障。關溝(古稱軍都陘,為太行八陘之第八陘)西北—東南走向,長20公裡。居庸關城兩側,高山夾峙,旁有巨澗深溝、懸崖陡壁;北恃八達嶺,南屏南口,易守難攻,素有“鐵門”之稱。東漢元初五年(118),鮮卑人攻居庸關未遂。南宋嘉定六年(1213),成吉思汗兩次攻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皆受阻於居庸,後遂改經黑林溝(今關溝東,俗稱紮八兒道)才進取中都。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戰奪大同,陷宣府,攻居庸不下,遂繞道柳溝(今北京延慶縣青龍橋東),取南口,陷京師,明亡。今關城尚存,為著名遊覽勝地,有京包鐵路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