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用於對地面、水面目標實施轟炸的飛機。它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按載彈量分為重型轟炸機(10噸以上)、中型轟炸機(5~10噸)和輕型轟炸機(3~5噸);按航程分為遠端轟炸機(8000公裡以上)、中程轟炸機(3000~8000公裡)和近程轟炸機(3000公裡以下);按遂行任務的範圍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各國已不再研製戰術轟炸機,以殲擊轟炸機取代。

  基本組成和機載設備 轟炸機主要由機體、動力裝置、起落裝置、操縱系統、液壓氣壓系統、燃料系統、武器系統、電子設備和救生設備等組成。現代轟炸機的機體設有氣密座艙、炸彈艙、發動機艙和設備艙等。機翼有後掠翼、三角翼和可變後掠翼等。高亞音速轟炸機多采用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多采用可變後掠翼,後掠角的變化范圍一般為15°~70°。動力裝置,高亞音速轟炸機多采用渦輪噴氣發動機,60年代以來,超音速和某些高亞音速轟炸機多采用渦輪風扇發動機。近程轟炸機一般裝有2臺發動機,遠程轟炸機裝4~8臺。轟炸機的操縱系統,廣泛采用助力器,利用液壓和電動系統操縱舵面。新型操縱系統采用數字電傳技術,為確保安全可靠,采用多套平行並共同工作的計算機等部件所組成的操縱系統,如其中一套部件發生故障,其他各套仍可正常工作。武器系統包括機載武器和機載火力控制系統。機載武器有常規炸彈、核彈、魚雷、空地導彈、空艦導彈和航炮等。新型火力控制系統可保障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並提高轟炸精度。電子設備包括通信設備、自動駕駛儀、地形跟隨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對抗系統和全向警戒系統等,主要用以保障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以增加航程和續航時間。

  簡史 1915年,俄國軍隊首先裝備瞭轟炸機。隨後,法、英、德等國軍隊也相繼裝備瞭轟炸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多裝有2~4臺活塞式發動機,載彈量達2000千克,航程達500~1000公裡,速度達180公裡/小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蘇、德等國研制出一些新型轟炸機,較著名的有美國的B-29,英國的“蘭加斯特”等。大戰末期,轟炸機的載彈量達9000千克,航程達7500公裡,速度達600公裡/小時。有的轟炸機裝有雷達轟炸瞄準具。戰爭結束前,德國研制出Ar234B-2噴氣式轟炸機。戰後,美、蘇、英等國也相繼研制出噴氣式轟炸機,亞音速的有美國的B-52、蘇聯的米亞-4、英國的“火神”(圖1)等;超音速的有美國的B-58、蘇聯的圖-22、法國的“幻影”Ⅳ(圖2)等。60年代末,可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問世,其中有美國的FB-111、B-1(圖3)和蘇聯的圖-22M(“逆火”,亦稱圖-26)(見彩圖)等。新型轟炸機主要用於戰略轟炸,其特點是:①具有低空高速突防能力;②裝有先進的火力控制系統,可保障全天候精確地實施轟炸;③能攜帶巡航導彈或其他空地、空艦導彈,可在敵防空火力圈外實施突擊。中國的航空兵部隊,於60年代初開始裝備國產噴氣式轟炸機。

圖1 英國“火神”轟炸機外形圖

圖2 法國“幻影”Ⅳ轟炸機

圖3 美國B-1轟炸機

蘇聯圖-22M轟炸機

幾種轟炸機的主要戰術技術性能

  展望 今後的轟炸機將改進電子對抗設備,廣泛采用“隱身”技術,並裝備空空導彈,以提高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改進火力控制系統,提高轟炸精度;更廣泛地作為巡航導彈的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