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主力和第二野戰軍一部在湖南省衡陽、寶慶(今邵陽市)地區對國民黨軍白崇禧部實施的進攻戰役。

  1949年7月,解放軍取得宜沙、湘贛戰役勝利後,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將5個兵團11個軍共20餘萬人,重點部署在衡陽至寶慶公路兩側和衡山至樂昌鐵路一線,與華南軍政長官餘漢謀部組成湘粵聯合防線,並與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部相呼應,企圖阻止解放軍向華南進軍,戰況不利時則退向廣西或或貴州、雲南。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第二政治委員鄧子恢,遵照毛澤東關於對白崇禧集團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的方針,指揮第12、第13、第15兵團和第二野戰軍第4、第5兵團,分3路向華南進軍。其中衡寶戰役2路,即:以第12兵團6個軍為中路軍,向衡寶地區之白崇禧部主力實施正面攻擊,力求殲其一部,爾後進軍廣西,擴大戰果;以第13兵團2個軍為西路軍,由常德取道沅陵攻取芷江,爾後進軍桂西,切斷守軍西逃雲、貴道路,完成右翼戰略迂回任務;另以1個軍在湘西北鉗制宋希濂部,以第5兵團2個軍為戰役預備隊。總兵力約40萬人。與此同時,以2個兵團為東路軍發起廣東戰役,封閉白崇禧部的海上逃路,完成左翼戰略迂回任務。

  自9月13日起,人民解放軍發起進攻。西路軍主力沿常德至芷江公路攻擊前進,至10月2日解放湘西要地芷江,切斷瞭白崇禧部主力退往貴州的道路。同日,東路軍向粵北挺進;中路軍主力向衡寶地區攻擊前進,在永豐(今雙峰縣)東西兩側突破湘南守軍第一線陣地,並派出部隊向其後方穿插,防其南逃。10月3~4日,白崇禧令原駐衡陽、樂昌等地的第7、第48、第97、第46軍進至衡寶地區,企圖遲滯解放軍南進。林彪、鄧子恢判斷白崇禧有決戰企圖,即令衡寶公路以北各部就地集結,令西路軍主力由黔陽、芷江東進寶慶、祁陽地區,準備與白崇禧部會戰。5日中午,中路軍第45軍之第135師插至衡寶公路以南之靈官殿地區。與此同時,東路軍已逼近曲江(今韶關市)。白崇禧發現解放軍向其兩翼迂回,側、背均受威脅,即於7日凌晨令所部向西、南撤退,其後衛第7 軍軍部率第171、第172師及第48軍之第176、第138師向武岡撤退。林、鄧獲悉這一情況後,令中路軍主力跟蹤追擊,令西路軍搶占武岡,進行堵擊。楔入靈官殿地區的第135師連日英勇抗擊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多次攻擊,有力地扼阻瞭第7軍等部的撤退。中路軍主力遂於9日將第7軍軍部率領的4個師合圍於祁陽以北地區。10日,解放軍集中4個軍對被圍之國民黨軍發起總攻。各部隊展開向心突擊,激戰至11日上午,將其殲滅。西路軍主力10日攻占武岡,13日在石下江地區圍殲白崇禧部由寶慶西逃之第62師。人民解放軍留湘西北的1個軍,於14日向宋希濂部第122軍進攻,至16日殲其大部,解放大庸、桑植,戰役遂告結束。

衡寶戰役

  此役,殲國民黨軍4.7萬餘人,解放瞭湘南、湘西大部地區,為進軍廣西全殲白崇禧部創造瞭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