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後,革命軍在漢口、漢陽抗擊清軍進攻的作戰。

  武昌起義勝利後,清廷急命陸軍大臣蔭昌率第1軍、海軍統制薩鎮冰率艦隊趕赴鎮壓。八月二十七(10月18日),革命軍為阻擊南下清軍,率先向盤踞於漢口劉傢廟一帶的清軍發起進攻。時南下第1軍的先頭部隊正趕到,由於路軌被拆毀,火車出軌傾覆,革命軍乘勢進擊,於次日佔領劉傢廟。九月初五,第1軍主力在艦炮支援下,越過三道橋向革命軍進攻。革命軍進行頑強抵抗後退守市市區。時清廷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接替蔭昌;第1軍總統馮國璋抵達漢口前線,指揮清軍進攻市區。初七日,黃興抵漢,即赴前線組織反擊,與敵展開激烈巷戰,給清軍以重大殺傷。初九日,清軍縱火焚燒民房,十裡街區一片火海,革命軍憑借斷墻殘壁節節阻擊敵人。十二日,漢口失陷,革命軍退守漢陽。

  這時,清軍正準備攻取漢陽。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黃興見湖南援軍開到,兵力增至1.3萬人,貿然決定反攻漢口。二十六日夜,革命軍主力渡過漢水,分三路向玉帶門進攻,進抵王傢墩、居仁門一帶,遭到清軍反擊,被迫撤回漢陽。清軍乘機發起進攻,以一個鎮的兵力攻漢陽正面,另以一個混成協,分成甲、乙兩支隊,迂回翼側。三十日,甲支隊2000人由新溝渡過漢水,經蔡甸直逼三眼橋。十月初一,乙支隊從舵落口渡河攻占琴斷口。革命軍憑借有利地形,在美娘、仙女諸山英勇抗擊,與敵反復爭奪。初六日,革命軍退守十裡鋪。漢陽正面清軍從礄口渡過漢水,側擊黑山,革命軍腹背受敵。初七日,清軍占領大別山(今龜山),進據漢陽。革命軍退守武昌。漢口、漢陽保衛戰持續40多天,給清軍以重大打擊,為各省響應武昌起義贏得瞭時間。

革命軍在漢口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