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抗擊敵人進攻的作戰。作戰的基本類型之一。是為瞭消耗敵人、保存自己和輔助進攻或準備直接轉入進攻的一種手段。一般說來消滅敵人是主要的,進攻對戰爭起決定作用;但是,當著保存軍力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時,防禦也起決定性的作用。其基本原則是積極防禦。

  防禦分為戰略防禦、戰役防禦和戰術防禦。戰略防禦是戰爭全局的防禦,通常是以若幹防禦戰役結合必要的進攻戰役、戰鬥實施的;有時戰略防禦也通過誘敵深入的退卻,以戰役、戰鬥的外線速決的進攻攻戰進行。戰役防禦通常是戰役軍團為實現一定的戰略、戰役企圖,按照統一計劃,在一定作戰方向上,以一系列防禦戰鬥和反突擊行動實施的。戰術防禦通常是戰術兵團、部隊和分隊,為達成一定的戰役、戰鬥目的,在一定的地幅內,依托防禦陣地,以頑強抗擊結合陣前出擊、反沖擊等攻勢行動進行的。

  防禦體系是根據敵情、地形、任務等條件建立的,通常由陣地編成、兵力部署、火力配系、障礙設置、各種保障等要素組成。防禦的組織與準備通常在不與敵直接接觸條件下預先進行,有時也在與敵直接接觸條件下進行。防禦的實施或是預有準備的,或是被迫倉促轉入的。

  簡史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通常依托城、寨進行防禦,有時在野戰條件下進行防禦,則是在預選地區築壘立營,佈兵擺陣,以密集的戰鬥隊形,用白刃格鬥抵抗進攻者。

  火器出現後,防禦開始將築城與火力結合起來。在15~17世紀,中國明朝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構築瞭永備性炮臺,在歐洲也出現瞭能在接近地上進行交叉射擊的棱堡式要塞防禦。19世紀初,野戰防禦有所發展,防禦者除構築多面堡、鈍角堡等積土工事外,還挖掘瞭掩體、掩蔽部和炮兵發射陣地。到19世紀中葉,隨著軍隊裝備瞭線膛武器和進攻方法的不斷改進,開始產生縱深較淺的野戰防禦陣地,陣地上有散兵坑和塹壕、交通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地防禦得到很大的發展,形成綿亙的、有一定縱深的塹壕體系的防禦。防禦陣地由交通壕連接數道塹壕組成,陣地前設有防步兵障礙物;又由2~4道陣地組成防禦地帶,兵力部署成梯次配置,預備隊的兵力明顯增大。防禦火力以機槍和步槍火力為基礎,輔以炮兵火力,開始運用攔阻射擊和炮火準備。在作戰中,廣泛實施反沖擊、反突擊,以消滅突入陣地之敵,穩定防禦態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飛機、坦克的大量使用,防禦縱深明顯增大,防禦體系更加完善。陣地編成內增加瞭前進陣地、斜切陣地、中間陣地和防坦克支撐點、防坦克樞紐部、防坦克地域。防禦部署中除編組炮兵群、防坦克炮兵預備隊外,還編有高炮群、坦克預備隊、快速障礙設置隊、工程兵預備隊。火力配系以炮兵火力和機槍火力為基礎,並編有坦克火力和航空兵火力。還組織瞭防坦克障礙物配系。防禦實施中,更廣泛地進行兵力、火力機動,進一步提高瞭防禦的積極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傢軍隊裝備瞭核武器、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和電子技術設備等,加強瞭防禦的火力,空間和規模擴大瞭,普遍建立瞭以支撐點為基礎的、大縱深、立體、疏散的防禦體系。采取隱蔽防護措施,抗擊敵人各種火力的突擊和集群坦克的沖擊,粉碎敵人從空中的垂直包圍,成為防禦作戰的主要內容。

  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防禦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的防禦是在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指導下實施的,具有高度的積極性、頑強性、機動性和靈活性。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的戰略、戰役防禦以誘敵深入為方針,采取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部或一路的作戰方法,打破瞭敵人的第一次至第四次“圍剿”。戰術防禦多是屬於運動戰范疇的阻擊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略防禦以獨立自主的遊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為方針,通過戰役戰鬥的外線速決的進攻戰,達成戰略內線持久防禦的目的。戰術防禦主要是以消耗、鉗制或阻擊敵人為目的的運動防禦。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役防禦實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奪取或保守地方為主的方針,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挫敗瞭國民黨軍隊的戰略進攻。戰術防禦多是從屬於進攻戰役的野戰陣地防禦,防禦規模擴大瞭,防禦體系日趨完善。

  此外,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後期,采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建立瞭全正面、大縱深的戰略防禦體系,由主要防禦地帶、第二防禦地帶和戰略預備隊集結地區組成,並在東、西海岸的重要地區組織瞭堅強的翼側防禦,陣地編成更加完善,形成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縱深的防禦體系。防禦中還廣泛地開展瞭冷槍冷炮運動,進行瞭戰術、戰役范圍的反擊作戰,主動打擊與殺傷敵人,改善瞭防禦態勢。

  防禦原則 防禦有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持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防禦通常是以劣勢兵力抗擊優勢敵人的進攻,在形式上看是被動的。然而,防禦軍隊能預先選擇和熟悉地形,進行戰場準備,以逸待勞,殺傷、消耗敵人。防禦者隻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通過正確的主觀指導,在戰略內線持久的防禦戰中,實行戰役戰鬥的外線速決的進攻戰,或以堅守防禦的陣地戰為主,輔以運動戰和遊擊戰,逐步促成戰局的穩定和轉變,並在造成有利的作戰形勢後,適時將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這就有瞭主動的內容,並在形式上也可轉為主動。

  現代防禦,必須能夠抗擊敵方的核突擊和常規火力突擊,粉碎敵方大量坦克、裝甲戰車的連續攻擊和突降襲擊。為此,防禦必須做到:樹立全局觀念,局部服從全局;重點設防,重點守備,集中主要兵力使用於主要防禦方向和要點上;建立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的縱深梯次的防禦體系;充分準備,搞好偽裝,加強電子對抗,組織全面保障;嚴密防護與積極打擊相結合,頑強堅守與攻勢行動相結合;適時機動兵力火力,造成局部優勢,各個擊破敵人;密切協同,建立強大的預備隊;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

  隨著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和進攻方法的變化,防禦將更加強調大縱深地疏開配置兵力兵器,提高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野戰生存能力;在更廣闊的空間內,采取靈活多樣的作戰手段,運用各種火力,從遠距離上打擊進攻之敵,層層抗擊敵方的攻擊,最大限度地殺傷、消耗敵人;在關鍵的時間和地點集中兵力火力,挫敗敵方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