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1945年,中、蘇、美、英等同盟國反對德、意、日等軸心國侵略的全球性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傢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國傢之間的矛盾再次尖銳起來。而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為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瞭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和北非戰場

  戰爭的序幕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由於國民黨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國駐軍不戰而退。短短4個月的時間,東北全境淪陷。但是,當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紛紛組織抗日武裝,國民黨政府東北軍部分愛國軍隊也組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戰鬥單位,統稱“抗日義勇軍”(見東北抗日義勇軍,堅持遊擊戰爭,不斷打擊日軍。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至1935年底,日軍控制瞭河北、熱河、察哈爾和綏遠等省的廣大地區。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盧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遭到猛烈抵抗(見盧溝橋抗戰)。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瞭歷時8年之久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對非洲大陸凱覦已久的意大利於1935年10月悍然向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發起進攻,次年5月占領阿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阿皇流亡倫敦,但阿人民一直堅持抗意鬥爭(見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1939年4月,意大利又入侵阿爾巴尼亞,並留駐瞭軍隊。德國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是從1936年3月進軍萊茵非軍事區開始的。7月,德國夥同意大利武裝幹涉西班牙。1938年3月,德國兵不血刃占領奧地利。9月,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次年3月,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重新瓜分世界的共同野心,促使德、意、日相互勾結在一起。1936年11月25日,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1年後,意大利加入這一協定,“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形成。

  軸心國的戰略進攻

歐洲戰場 為瞭解除進攻法、英的後顧之憂並建立進攻蘇聯的前進基地,德軍在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後立即將侵略矛頭指向波蘭。1939年9月1日,德軍首先向波蘭發起“閃擊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爆發。3日,英、法對德宣戰。17日,蘇軍進兵波蘭東部。波軍在德軍強大壓力下,經1個多月的抵抗,終於失敗。德國侵占波蘭後,即將軍隊調往西線,準備進攻西歐。德軍為瞭保障側後的安全並奪取北歐的戰略資源,於1940年4月向丹麥和挪威發起進攻。丹麥未作抵抗,當即宣佈投降。挪威進行瞭歷時兩個月的激烈抵抗,但因動員遲緩、兵力不足而投降。5月10日,德軍向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大舉進攻,迅速占領荷、比、盧三國。迂回馬奇諾防線進入法境的德軍直撲英吉利海峽。被逼至敦刻爾克周圍的英法聯軍,經9晝夜苦戰,終於由海上撤至英倫三島。不久,德軍突破魏剛防線進入法國腹地。6月10日,意大利對英、法宣戰,意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法國南部。意大利的出兵使法國的處境更加困難。22日和24日,法國貝當政府先後向德、意遞交投降書。但是,法國國防和陸軍部副部長C.戴高樂於法國投降前夕到達倫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領導抗德鬥爭。8月,德國空軍開始攻擊英國,遭到猛烈抵抗。由於德國空軍未能奪得制空權,海軍無力保證登陸成功,而陸軍登陸部隊又遲遲不能組成,德國於10月決定推遲入侵英國的計劃。德、意、日三國為瞭加強相互勾結,於9月27日在柏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此後,德國又誘逼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加入三國軍事同盟,並武裝占領瞭南斯拉夫和希臘。德軍在西線得手後,即準備進攻蘇聯。1941年6月22日,德軍兵分3路向蘇聯發起突然進攻,當日突破蘇軍第1道防線。9月中旬,德軍北路包圍列寧格勒,中路進抵斯摩棱斯克,南路占領基輔,蘇聯西部大片國土淪陷。9月底,德軍開始進攻莫斯科。蘇軍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後,於12月初轉入反攻,初步隱定局勢,粉碎德軍的“閃擊戰”計劃。

德軍航空兵突襲波蘭

  非洲戰場 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亞後,又於1940年7~8月向英屬索馬裡、肯尼亞和蘇丹發起進攻,占領據點多處。1941年1月英軍發起反攻,4月在阿比西尼亞遊擊隊協助下占領亞的斯亞貝巴。5月,駐厄立特裡亞和意屬索馬裡的意軍停止抵抗,英軍遂將部分兵力調往北非。在北非戰場上,早在1940年9月,英、意軍之間就開始瞭“拉鋸戰”。1941年2月,英軍推進至歐蓋萊。為爭奪對地中海的控制權,並幫助意大利保住在北非的根據地,德國派非洲軍去北非參戰。1942年7月,德意聯軍逼近阿萊曼附近英軍防區。由於德國空軍已調往蘇德戰場,地面部隊失去空中支援不得不停止前進。於是,雙方軍隊便在阿萊曼附近對峙。

  亞太戰場 由於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中國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形成兩個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初期對日軍作瞭較積極的抵抗,進行瞭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戰役,例如忻口戰役、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和廣州會戰等。這些戰役都給日軍以殺傷和消耗,特別是臺兒莊一戰,更是對日軍的一次重大打擊。但是,由於國民黨政府實行單純的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采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數百萬軍隊在日軍壓力下節節敗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蘇、安徽、河南、江西、廣東和湖北等省的大部地區相繼落入日軍之手。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制訂瞭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即“戰略防禦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毛澤東選集》第474頁,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戰場,不斷打擊日軍,取得平型關戰鬥、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和韋崗伏擊戰等重大勝利,有力地打擊瞭日軍的侵略氣焰,大大鼓舞瞭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日軍在占領廣州和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特別是遭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沉重打擊,便停止瞭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進攻,而轉移其主力於解放區戰場。從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38年年底,日軍開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推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和“囚籠政策”。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大舉破壞正太鐵路,進行瞭百團大戰。戰役自1940年8月開始,至12月止,歷時近3個半月,斃傷俘日偽軍4萬餘人,沉重地打擊瞭日軍的侵略氣焰。與此同時,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開展反“掃蕩”鬥爭,堅持敵後抗戰,鉗制瞭大量日軍,破壞瞭日本北上侵蘇的計劃,從而有助於蘇聯集中力量對德作戰。日本為瞭擺脫在中國戰場泥足深陷的困境,掠奪東南亞的戰略資源,決定趁歐戰正酣之機南下,向英、美、荷的勢力范圍進軍。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日軍向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發起突然襲擊,美方遭到重大損失,使太平洋上的力量的對比發生有利於日本的變化。8日美、英對日宣戰。9日中國國民黨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0日對德、意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至此,世界各主要國傢均已卷入這場新的世界大戰。日軍在襲擊珍珠港的同時,還向東南亞各國和西南太平洋各島嶼發起進攻,至1942年6月,先後占領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泰國、香港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為協調各反法西斯國傢的行動,中、蘇、美、英等26個國傢於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傢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和太平洋戰場

  戰爭的轉折

蘇德戰場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受挫後,被迫放棄對蘇全面進攻的計劃,於1942年7月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主突方向為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企圖從側後迂回莫斯科並奪取外高加索的油田。7月中旬,德軍向斯大林格勒發起進攻,蘇軍經4個月的防禦作戰,疲憊和消耗瞭大量德軍,守住瞭斯大林格勒(見彩圖)11月中旬,蘇軍轉入反攻,1943年2月,全殲被圍德軍。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的重大勝利,扭轉瞭蘇德戰場的局勢。此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略態勢的變化起瞭重大作用。為瞭奪回戰略主動權,德軍於1943年7、8月間向庫爾斯克附近的蘇軍發起進攻,再次敗北。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全面轉入防禦。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英勇作戰

  北非、南歐戰場 在阿萊曼地區與德意聯軍對峙的英軍經過3個多月的準備,於1942年10月發起新的進攻,經10天激戰,大敗德軍,從而扭轉瞭非洲戰局。11月,美英聯軍在北非登陸,占領法屬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從側後攻擊德意聯軍,使之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為瞭將美英聯軍鉗制在北非,駐歐德軍一部調往突尼斯,與從利比亞西撤的德意聯軍合兵固守。在兵力占明顯優勢的美英聯軍強大攻擊下,德意聯軍於1943年5月投降,非洲戰事至此結束。7月,美英聯軍進行西西裡島登陸戰役,B.A.A.墨索裡尼被迫下臺。9月,美英聯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陸。不久,意大利與美、英簽訂停戰協定,並於10月13日對德宣戰。1945年5月,美英聯軍在意大利遊擊隊的配合下,肅清意大利境內德軍,結束瞭意大利戰場上的軍事行動。

  亞太戰場 日軍在太平洋西部發動全面攻擊得手後,又在太平洋中部與美軍展開島嶼爭奪戰,企圖建立海上防線。1942年5月,企圖進攻莫爾茲比港的日軍,在珊瑚海遭美軍艦載航空兵突然襲擊。日軍受挫後,轉而於6月4日對美軍的中途島基地發起進攻,再次受挫(見中途島海戰)。從此,日本海軍失去航空母艦方面的優勢,太平洋戰局開始發生轉折。8月,美軍進攻瓜達爾卡納爾島,次年2月占領全島。日軍從此全面轉入戰略防禦。日本鑒於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海上運輸線越來越不安全,企圖建立經中國大陸至南太平洋戰區的運輸線。1944年4月至12月,日軍進行瞭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先後打通平漢(南段)、粵漢和湘桂3條鐵路幹線。同時,日軍繼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根據“敵進我進”的方針,廣泛開展遊擊戰爭,抗擊瞭約70%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到處打擊敵人,不斷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積小勝為大勝,逐漸改變敵我強弱對比,粉碎瞭敵人“以戰養戰”的企圖。並於1944年開始瞭對日軍的局部反攻,消滅日偽軍20多萬人,光復瞭大片國土。這一重大勝利,不僅有助於配合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抗擊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而且有力地支援瞭盟軍在太平洋上對日軍的反攻。

  1943年11月下旬,中、美、英三國首腦舉行開羅會議,討論聯合對日作戰等問題(見彩圖)。會議通過的《開羅宣言》規定,“要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州、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並宣稱,三大盟國“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11月底至12月初,蘇、美、英三國首腦舉行德黑蘭會議,討論對德和對日作戰等問題。會議簽署的《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規定:“註意到‘霸王戰役’應於1944年5月發動,同德國南部的戰役相配合。……蘇聯軍隊將在差不多同一時間發動攻勢,以便阻止德國軍隊從東戰場調到西戰場。”關於對日作戰問題,И.В.斯大林說:“一旦德國最後被打敗,那時就有可能把必要的增援部隊調到西伯利亞,然後我們將能聯合起來打擊日本。”

蘇、美、英三國首腦И.В.斯大林(左一)、F.D.羅斯福(左二)、W.L.S.丘吉爾(左三)在德黑蘭會議時合影

  同盟國的戰略反攻與戰略進攻

歐洲戰場 從1944年起,同盟國開始從東西兩線向德軍發動全面戰略反攻。在東線,蘇軍對德軍實施瞭10次戰略性打擊,解放瞭蘇聯全部國土,並進入東南歐配合各國抗德武裝進行解放鬥爭。在西線,美、英等國軍隊於6月在法國北部進行諾曼底登陸戰役,開辟歐洲第二戰場。8月,美法聯軍在法國南部登陸。

  德軍在盟軍南北夾擊下被迫撤至齊格菲防線。為挽回敗局,德軍於12月在阿登地區發起反攻,突破美軍防線。不久,美英聯軍實施反擊,東線蘇軍亦發動強大的攻勢,迫使德軍停止瞭反攻。1945年3月,蘇軍包圍柏林,西線美、英等國軍隊亦渡過萊茵河向德國腹地發起進攻。4月,美、蘇軍先頭部隊在易北河畔會師,從此歐洲東、西戰場連成一片。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見彩圖)。歐洲戰事至此結束。

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圖為蘇軍攻占德國國會大廈

  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舉行雅爾塔會議,討論處置德國問題和波蘭問題。關於對日作戰問題,三國首腦簽署的秘密協定規定:“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本作戰……。”7、8月間,蘇、美、英三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討論處置德國等問題。會議期間,美、英、中三國以共同宣言形式發表瞭《波茨坦公告》,蘇聯在後來對日作戰時也在公告上簽瞭字。該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宣佈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

  亞太戰場 從1943年起,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太平洋上兵分兩路對日軍發起全面反攻。一路由西南太平洋上的新幾內亞西進而後北上,另一路由中太平洋上的特魯克群島西進,爾後兩路軍隊向菲律賓方向分進合擊。1944年10月,盟軍開始進攻萊特島,日軍頑強抵抗(見萊特島戰役)。同時,雙方海軍在菲律賓東部薩馬島附近海上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盟國海軍大獲全勝。海戰的勝利對美軍登陸部隊起瞭重大的推動作用。12月下旬,萊特島上日軍投降。1945年3月和6月,盟軍又先後攻占硫黃島和沖繩島,取得進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在東南亞戰場,盟軍自1944年初向盤踞在中印、中緬邊境地區的日軍發起進攻,8月收復被日軍占領的印度國土。1945年8月底,盟軍進抵緬泰邊境後,東南亞地區的軍事行動始告結束。自1945年3月起,盟軍加強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擲第一顆原子彈。8日,蘇聯對日宣戰,次日,出兵中國東北向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9 日,美軍向日本長崎投擲第二顆原子彈。當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放手組織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後,組織人民,破擊敵人交通線,配合正規軍作戰;放手發動淪陷區人民,立即組織地下軍,準備武裝起義,配合從外部進攻的軍隊,消滅敵人。10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立即動員一切力量向敵偽軍進行廣泛進攻,以正規部隊占領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以遊擊隊、民兵占領小城市。此後,各解放區立即進行緊急動員,迅速集中分散的部隊,組成強大的反攻大軍,向日偽軍發起猛烈的進攻,解放瞭大片國土。在中國、蘇聯、亞洲各國以及美、英等盟國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日軍迅即崩潰。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戰爭結局和主要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戰爭,歷時6年之久,戰場遍及三大洲、四大洋,先後參戰的國傢有61個,參戰的軍隊達1億1千餘萬人,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戰爭以發動侵略的德、意、日3個法西斯國傢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現代化的戰爭,戰爭的特點以及各參戰國在戰爭中取得的許多寶貴經驗和教訓對戰後軍事學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次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消耗巨大的戰爭,戰爭的勝利依賴於雄厚的物質基礎。同盟國之所以最終能夠贏得勝利,除戰爭的正義性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擁有強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

  而軸心國則因進行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資源不足,因而逃脫不瞭失敗的命運。

  這次戰爭是兩大聯盟之間的生死搏鬥,聯盟內部的戰略協同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同盟國之間的戰略協同較好,特別是幾個主要國傢在戰爭期間召開幾次首腦會議,對於鞏固聯盟內部團結、調整盟國之間的分歧以及加強各盟國在對敵作戰中的協同,起瞭很大作用。而軸心國則是同床異夢,相互掣肘,這是他們必然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這次戰爭是在幾個戰場同時展開的,各主要參戰國都面臨一個如何避免兩線作戰的重大戰略問題。蘇聯在戰勝德國之前始終將主力用於對付德國,而以少量兵力留駐遠東監視日軍。隻是在歐戰結束後,蘇軍才向日本開戰。美、英兩國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包括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始終堅持“先歐後亞”方針,較好地處理瞭兩線作戰問題。而德國則是在西歐戰事未結束時就匆忙向蘇聯發起進攻,結果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日本也是在身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的情況下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結果陷入兩面挨打的被動局面。

  實施突然襲擊是德、意、日3個侵略國傢發動進攻的基本方式,許多被侵略國傢因思想麻痹,戰前準備不夠充分而吃瞭大虧。

  許多國傢廣泛開展遊擊戰,有力地配合瞭正規戰。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遊擊戰更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一個時期曾是打擊日軍的主要作戰形式,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瞭決定性貢獻。

  這次戰爭中首次使用瞭許多新式武器裝備,例如,噴氣式戰鬥機、火箭炮、V-1飛彈、V-2彈道火箭、原子彈以及雷達等。這些武器裝備的運用對作戰的進程以及戰後的軍事思想和部隊編制都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