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同英、美為爭奪大西洋制海權而進行的破交戰和保交戰。大西洋海上交通線是英國賴以輸入戰略物資、原料和糧食的生命線。為迫使英國屈服,德國決定使用海軍主力破壞英國的大西洋海上交通線,於是展開瞭這場爭奪戰。大西洋之戰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9.9~1941.12) 德國使用的兵力有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含輔助巡洋艦)、航航空兵和潛艇。大型水面戰鬥艦艇曾捕獲和消滅英國的一些商船,取得一些效果,但在英國海軍的反擊下受到較大損失。航空兵進行佈雷,襲擊港口、運輸船和運輸隊,取得重要成果。1940年8月,德國宣佈實行無限制潛艇戰,起初以單艇襲擊單獨航行的運輸船,效果不大。1941年2月改為以飛機引導小艇群進行襲擊。這一階段英國被擊沉商船500萬噸,損失嚴重。

  第二階段(1942.1~1943.5) 美國參戰後,德國潛艇進至從美國到巴西的大西洋沿岸進行襲擊,僅最初3個月,就擊沉商船100多萬噸,月平均擊沉商船噸位數,較第一階段大有提高。英美為對付德國的破交戰,建立瞭護航制度,研制和使用瞭刺蝟彈、聲納、磁探儀等新式反潛武器裝備,投入瞭大量的反潛護航兵力,加強瞭海上和空中的反潛戰。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潛艇被迫縮小活動范圍,主要在盟國護航兵力薄弱的大西洋中部活動,並多采取大艇群(20艘)的“狼群戰術”進行襲擊,取得明顯效果。英美為應付這一情況,開始使用以護航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反潛兵力,在大洋上進行搜索、攻擊。爭奪戰進行得十分激烈。

  第三階段(1943.6~1945.5) 隨著整個戰爭形勢的變化,英美得以抽調更多的海、空軍兵力投入大西洋作戰,以護航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反潛兵力使德國潛艇蒙受巨大損失,岸基反潛機迫使德國潛艇難以經比斯開灣進入大西洋,戰略轟炸機使德國潛艇制造工業遭受嚴重破壞,潛艇的補充匱乏。歷時5年半的大西洋之戰,終於以德國的失敗而結束。

  在大西洋之戰中,美英參戰兵力:戰鬥艦艇約3000艘,飛機800多架,損失商船1840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約1400萬噸,占損失總噸位的76%;德國共投入潛艇約1160艘,被擊沉約780艘,占投入潛艇總數的67.2%。此戰充分顯示瞭海上破交戰和保交戰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提供瞭可資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