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大規模生產運動。

  1938年10月以後,日本侵略軍逐漸將其主力轉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實行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國民黨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停發八路軍、新四軍經費,對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瞭極大的困難,軍隊的供給瀕於斷絕。為瞭克服困難,陝甘寧邊區留守部隊開展瞭生產運動。1939年春,毛澤東提出“由由軍隊自身參加生產運動”,號召陜甘寧邊區軍民“自己動手,生產自給”。1940年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向全軍發出《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產運動大規模地開展起來。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1943年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大生產運動又有廣泛深入的發展。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是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開展的。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都參加瞭大生產運動。在黨中央領導人和陜甘寧邊區軍民的帶動下,各抗日根據地軍民也掀起瞭轟轟烈烈的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以農業為主,還有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部隊在不妨礙作戰的情況下,種糧種菜、養豬養羊、打柴燒炭、紡紗織佈,發展以自給為目標的農工商業。1941年春,八路軍359旅奉命開赴荊棘叢生的南泥灣墾荒,不到三年時間,把一片荒野變成瞭良田,實現瞭全部經費、物資自給,糧食不僅有積餘,而且開始向邊區政府上繳公糧,成為全軍大生產的一面旗幟。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華中等各抗日根據地開展的大生產運動,也取得瞭很大成績。軍隊積極參加生產,改善瞭物質生活,減輕瞭人民負擔,促進瞭人民群眾的大生產運動。

八路軍359旅在南泥灣開荒生產

  大生產運動使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勝利地渡過瞭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提供瞭物質保證。

  

參考書目

 《毛澤東選集》:《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