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項羽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而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

成皋之戰

  漢王二年(前205)四月,彭城之戰中漢軍大敗,楚軍乘勝追擊,原追隨劉邦的諸侯紛紛紛背離,漢處於危急關頭。劉邦退至下邑(今安徽碭山),采納謀士張良的建議,確定瞭以關中為根本,爭取英佈,聯絡彭越,重用韓信,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方略。五月,劉邦集結餘部,又得到蕭何送來大批兵員的補充,軍勢復振。時韓信成功地阻擊楚軍於京(今河南滎陽東南)、索(今滎陽)一帶,劉邦又派騎兵反擊,將楚軍遏止於滎陽以東。滎陽及其西面的成皋,南屏嵩山,北臨河水(黃河),汜水縱流其間,為洛陽門戶,入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咽喉。漢楚兩軍為爭奪該地,展開瞭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交戰初,劉邦即以政治配合軍事,以進攻輔助防禦,使英佈倒戈,從南面鉗制項羽;遣韓信破魏,保障翼側安全;並聯絡彭越,襲擾楚軍後方。從而遲滯瞭楚軍的追擊行動。三年春,項羽集中全力對漢軍發動攻勢,多次派兵截斷其糧道,並將劉邦圍困於滎陽。劉邦始則以請和為名,行緩兵之實,繼而使陳平施反間計,迫使力主急攻滎陽的項羽主要謀士范增憤然離去,又派部將冒充漢王詐降,得以趁機潛出滎陽,返回關中。項羽在繼續圍困滎陽的同時,進占成皋。五月,劉邦由關中率軍經武關(今陜西商南東南),出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南),以調動楚軍,減輕滎陽守軍的壓力。韓信率部由趙地南下,直抵河水北岸,與劉邦及滎陽漢軍互相策應。項羽急欲尋劉邦主力決戰,果引兵向南。其時,彭越攻占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項羽不得不回師解救。漢軍乘機收復成皋。

  六月,項羽發動第二次攻勢,攻占滎陽,再奪成皋,揮戈西進。劉邦倉卒逃至河水北岸,以韓信軍支撐危局。漢軍一部拒守於鞏(今河南鞏縣西南),一部屯駐小修武(今河南獲嘉東),深溝高壘,不與楚軍交鋒。同時,派韓信組建新軍擊齊,繼續開辟北方戰場。又遣劉賈等率兵深入楚地,協助彭越焚毀楚軍物資,並攻占梁地十餘城,迫使項羽第二次回師解救。劉邦乘項羽東去之機,以激將法誘楚將曹咎出戰,待其半渡汜水而擊,大破楚軍,再次奪回成皋,並收敖倉(因敖山得名,今滎陽西北)積粟以充軍用。楚軍回師成皋,與漢軍對峙於廣武(今滎陽北)。項羽欲與劉邦決勝,劉邦堅守不戰。雙方對峙數月,項羽無計可施。值韓信平定齊地,遣灌嬰領兵深入彭城(今江蘇徐州)附近。楚軍腹背受敵,少食無助,乃與漢議和,以鴻溝為界,引兵東歸。漢高祖五年十月,劉邦采納張良計,乘勢揮軍追擊,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合圍並大敗楚軍。項羽突圍後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一說自刎於東城)。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重新統一瞭中國。

  成皋之戰,劉邦及其謀臣武將註意政治、軍事多方面的配合,將正面相持、翼側迂回和後方襲擾結合起來,調動、疲憊、削弱直至戰勝強敵,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後世兵傢提供瞭豐富的用兵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