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1941年埃塞俄比亞(當時稱阿比西尼亞)人民抗擊法西斯義大利侵略的戰爭。30年代初期,義大利B.A.A.墨索裡尼法西斯政府為獨霸地中海,重新瓜分東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和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加緊準備侵埃戰爭。1935年9月,意軍統帥部決心在意屬厄立特裡亞和索馬裡集中30餘萬兵力,由東北非意軍總司令E.德博諾將軍(同年11月16日由P.巴多利奧元帥接任)指揮,分北、中、南三路,以北路為主向埃塞俄比亞腹地實施向心進攻,企圖一舉佔領該國。埃軍由皇室禁衛軍軍(1萬人)和各省、各部族的民團組成,總數約45~50萬人,武器裝備落後,訓練很差,但士氣高昂。最高統帥是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埃軍統帥部的抗戰計劃是:軍隊先從邊境後撤30公裡,扼守險要,實施山區機動防禦作戰,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條件。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戰,在強大空軍配合下大舉侵入埃領土。埃全國軍民奮起抗戰。抗戰經歷兩個階段。從戰爭爆發至1936年5月埃首都淪陷,為正規戰爭階段。埃軍主要以陣地防禦戰抗擊意軍。在戰爭頭5個月內,埃軍曾在阿杜瓦、戈拉海和坦皮恩等戰役中重創意軍。意軍坦克的猛烈進攻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使戰局呈僵持局面。1936年3月,意軍發動新攻勢,大量施放毒氣,進行殘酷屠殺。埃軍接連失利。3月底,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親臨前線指揮馬伊喬烏戰役,反擊向首都逼進的意軍,受挫。5月3日,海爾·塞拉西一世流亡國外。5日,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陷落。9日,墨索裡尼宣佈將埃塞俄比亞領土並入意大利王國。從此,埃塞俄比亞的抗戰進入新階段──遊擊戰爭階段。部分埃軍分散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同當地人民組成遊擊隊廣泛開展遊擊戰爭。遊擊隊經常襲擊意軍駐地,炸倉庫,拆電線,破壞交通,多次粉碎意軍的“圍剿”,使意大利的“殖民開發計劃”遭到破產。遊擊戰一直堅持到1941年,在英軍配合下,埃塞俄比亞軍民終於把意大利侵略者趕出國土,光復祖國。在整個戰爭中,埃方共死亡70餘萬人,其中死於化學戰劑的有29萬餘人。意方傷亡14萬人,付出120億裡拉的巨額軍費。埃塞俄比亞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戰鬥的精神鼓舞瞭當時其他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