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詹森

  美國第36任總統(1963~1969)。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改革傢。1908年8月27日生於德克薩斯州。1927年進入德克薩斯州立西南師範學院(聖馬科斯學院)。1930年大學畢業後,曾在休士頓一所中學教授演講術和辯論論術。

  1931~1935年,任眾議員R.M.克萊伯格的秘書。1934年11月17日,他與C.A.泰勒結婚。

  1935年,約翰遜被任命為全國青年管理局得克薩斯州分局長。在職期間,向約10萬名青年提供瞭受教育和就業機會,為自己在得克薩斯州建立瞭牢固的政治基礎。1937年,他當選為國會眾議員。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他是第一個自願報名服兵役的國會議員,曾晉升至海軍少校,並榮獲一枚銀星勛章。1948年,他當選為國會參議員。1953年44歲時,被選為參議院歷史上最年輕的少數黨(民主黨)領袖。1955至1960年,他作為多數黨領袖,成為參議院的核心人物。1960年,他當選為副總統。1963年11月22日,J.F.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他宣誓就任美國第36任總統。1964年,以壓倒優勢擊敗極端保守的共和黨人B.戈德華特,當選為總統。

  “偉大社會”是約翰遜的對內施政綱領。它繼承瞭“新政”、“公平施政”和“新邊疆”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改革傳統,提出瞭自“新政”以來最為雄心勃勃的社會經濟改革目標,把新政式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瞭頂峰。約翰遜任內,國會一共通過435項立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以禁止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隔離為主要內容的1964年民權法,保障黑人選舉權利的1965年民權法,禁止在住房方面實行種族歧視的1968年民權法;為初等與中等教育提供聯邦援助的中小學教育法,幫助貧困大學生的高等教育法;資助老年人和接受救濟傢庭及撫育兒童的低收入傢庭的醫療照顧法和醫療援助法;解決城市衰退問題的住房與城市發展法,清理貧民窟的示范城市與城市更新法;還有以經濟機會法為主、向貧困開戰的一系列反貧困計劃。

  此外,約翰遜還試圖在消滅貧困的基礎上提高美國人生活質量,在解決工業社會環境污染問題和美化環境方面做瞭一些工作。

  在對外政策上,約翰遜繼續奉行稱霸世界的杜魯門主義,推行全球擴張政策。他在拉丁美洲鎮壓巴拿馬人民的反美鬥爭,對多米尼加共和國進行軍事幹涉;在非洲進一步介入剛果內政,拒絕對實行種族主義政策的南非和羅得西亞實行經濟制裁;在中東支持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傢為敵;特別是在東南亞擴大印度支那戰爭,使這場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漫長、最不得人心的戰爭。結果使自己政府陷於內外交困的境地,“偉大社會”改革勢頭漸趨消失。1968年3月,他被迫宣佈不再競選連任。

  約翰遜卸任後,退隱到得克薩斯州專心經營他的牧場,著有《約翰遜回憶錄》。1973年1月22日因心臟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