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時期英美等國在東方策劃對日綏靖,犧牲中國,造成反蘇反共局面的國際陰謀。因襲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克會議方式,史稱遠東慕尼克。其主要內容是:帝國主義各國在反蘇、反共、反華的基礎上達成妥協;誘迫中國國民黨對日投降,變中國為東方的捷克斯洛代克,乘機鎮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挑起反蘇衝突,維護英、美的遠東利益。促成遠東慕尼克危機的主要因素是:英、美的東方綏靖政策,德國、義大利一度進行的勸和調停,日本的誘降和國民黨當局的妥協,以及它們共同的反共、反蘇企企圖。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遠東慕尼黑危機持續瞭3年之久。

  中國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當局與日本多次秘密接觸。國民黨當局一再要求英、法斡旋,並妄圖通過1937年11月國際聯盟在佈魯塞爾召開的九國公約締約國會議(佈魯塞爾會議),結束抗戰。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1938年12月在日本政治誘降下,親日派汪精衛集團公開投敵,國民黨當局的妥協分裂傾向日益加強。英、美、法由於歐洲局勢的牽制,無力東顧,遂策劃召開太平洋國際會議,誘使國民黨政府同日本“議和”。1939年7月24日英國與日本簽訂《有田-克萊奇協定》,承認日本侵華為“合法”。宣稱日本在中國進行侵略戰爭時,有權“鏟除任何妨礙日軍或有利於敵人之行為與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遠東慕尼黑危機進一步加深。英國由於法西斯德國在歐洲發動進攻,急於對日妥協,充當瞭策劃的主角。1939年10月英、法從華北撤軍。1940年6月英、日簽訂《天津協定》,勾結日本鎮壓中國抗日並承認日本在天津的政治經濟統治地位。7月17日英、日簽訂封鎖滇緬路和香港邊境協定,以切斷中國抗戰外援,壓蔣降日。8月8日,英外交部擬定《對日總協議》的備忘錄,力圖達成全面對日妥協。

  1940年法國潰敗,英倫告急,日本南進趨勢加強。英國開始轉向誘引中國參加英美集團,利用中國戰場拖住日本的策略。德、意在戰略上急於要日本從中國脫身,南下打擊英、美,以配合其全球攻勢;經濟上又有攫取中國市場的需要,一度成為勸降中國的主角。1940年底,德外長通過勸和,力圖拉國民黨當局結束戰爭參加法西斯陣營。

  1941年3~12月美、日秘密談判是遠東慕尼黑的新陰謀。美國面臨西線告急、東線吃緊的嚴峻局勢,為瞭援英反德,確保歐洲重點,力求避免或推遲在遠東與日沖突,成為策劃遠東慕尼黑新陰謀的主角。美國對遠東局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又是國民黨當局的主要靠山,故美、日勾結對中國和遠東局勢的危險最大。談判中美國竟然承認“近衛三原則”,承認偽滿,同意日本延緩從中國撤軍等,出賣中國換取日本同意恢復“門戶開放”,以維護美國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中國共產黨及時嚴正指出,日美妥協,犧牲中國,造成反共、反蘇局面的東方慕尼黑的新陰謀,正在日美蔣之間醞釀著,我們必須揭穿它,反對它。

  遠東慕尼黑陰謀幾經策劃,終歸破產。其主要原因是:英、美和日本的矛盾無法調和,最終導致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蘇聯堅決支持中國抗戰,又避免卷入遠東沖突;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堅持正確政策和策略,對國內投降活動和國際上遠東慕尼黑陰謀進行瞭及時的揭露和有效的鬥爭,從而扭轉瞭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