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小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潮,其基本觀點是否定一切權威和任何形式的國傢政權,主張個人絕對自由,幻想不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而建立一個沒有國傢的、完全平等和絕對自由的社會。這種思想以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世界觀為基礎,反映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一部分破產的小資產者的情緒和願望,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國際工人運動的開展起瞭很大的阻礙和破壞作用。В.И.列寧說無政府主義是改頭換面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它在否定政治的幌子下使工人階級服從資產階級政治。

  發展過程 無政府主義可追溯到18世紀。一般認為英國W.戈德溫(1756~1836)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傢。他在1793年發表的《論政治正義及其對道德和幸福的影響》一書中認為,國傢和私有財產是違反人類理性的,必須堅決消滅之,未來社會應該是沒有國傢和政府統治的、實行財富公有和產品按需分配的各個小型公社的集合體。這種思想對後來的無政府主義者有很大影響。

  無政府主義形成於19世紀40年代,並出現一些流派。其創始人是法國P.-J.蒲魯東。他在1840年寫的《什麼是所有權》一書中首次使用今天被譯成“無政府”或“無政府狀態”的“安那其”(Anarchy)這個詞。他倡導互助主義,主張通過建立人民銀行和根據契約原則在生產者之間實行產品的等價交換,以達到消除剝削和人人自由、平等的“無政府狀態”。這種改良主義方案的實質是企圖永遠保持小私有制。德國無政府主義者M.施蒂納(1806~1856)鼓吹的是利己主義。他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5)一書中闡述瞭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除瞭“我”以外,現實之中什麼都不存在。因此他要求廢除國傢,同時認為隻有“我”才是財產的所有者。他主張保持小私有制,不贊成互助主義,反對社會改良。

  從19世紀60年代起,隨著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和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宣揚利己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的無政府主義理論日益不得人心。俄國無政府主義者М.А.巴枯寧提出集產主義思想,主張全部生產資料歸各個生產者的集體所有,實行產品按勞分配。這種集體主義建立在自下而上的分散主義基礎之上,其實質仍是個人主義。巴枯寧還提出通過暴動立即消滅國傢的口號。他不僅是個理論傢,還是一個實際活動傢,建立瞭無政府主義組織社會主義民主同盟,在第一國際內部進行分裂活動,受到K.馬克思、F.恩格斯的揭露和批判。巴枯寧以後最有影響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傢是俄國П.А.克魯泡特金。他從人的互助本性出發,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無政府理論體系,提出無政府共產主義思想,從而在無政府主義運動中肇始瞭一個新的流派。19世紀末,在無政府主義的基礎上出現無政府工團主義,反對政治鬥爭,反對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作用,認為工團是工人階級的最高組織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括克魯泡特金在內的不少無政府主義者成為沙文主義者。此後,無政府主義運動日趨衰微,隻在歐洲一些拉丁語系國傢(特別是西班牙)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傢還保持著一定影響。

  在中國的影響 20世紀初,無政府主義思想從歐洲和日本傳入中國。1907年在巴黎和東京的一些中國留學生,分別創辦宣傳無政府主義的刊物。中國早期最有影響的無政府主義者是劉師復。1912年他在廣州組織無政府主義團體晦嗚學舍,出版刊物《晦嗚錄》(後改為《民聲》)。1914年又在上海創建無政府共產主義同志社,著重宣傳克魯泡特金的思想。五四運動前後,無政府主義思想曾進一步傳播。中國無政府主義的特點是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觀點和行動綱領,而是以傳播和宣傳國外無政府主義代表人物的思想為自己活動的主要內容。在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無政府主義思想在中國人民的反封建鬥爭中曾經起過一些積極作用。後來,無政府主義者內部發生分化。一部分人走上革命道路,另一部分人墮落到反共、反革命的營壘之中。在20世紀20~40年代,少數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仍繼續宣傳無政府主義思想,但沒有多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