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士蘭王國位於非洲大陸東南,東與莫三比克為鄰,西南北三面均與南非交接,是個內陸國。面積17363平方公裡。人口61萬(1983),斯威士人約占90%,6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姆巴巴納。

  西方殖民者入侵 18世紀中期有一支講恩古尼語的班圖人在斯威士蘭定居形成斯威士人。19世紀初,酋長索佈紮一世逐步征服北方諸部落,在中部曼齊尼立王都,建立斯威士蘭王國,,創建瞭軍隊,並設立一套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政治制度。他同鄰國祖魯王國建立瞭睦鄰關系。19世紀30年代,佈爾殖民者在大遷徙中侵入德蘭士瓦(見佈爾人大遷徙)。1846年佈爾殖民者以非法手段奪走斯威士人的大片領土。1879年在斯威士蘭西北地區發現金礦後,佈爾人紛紛遷入。英國在1877~1881年統治德蘭士瓦期間支持佈爾人對斯威士蘭土地的侵吞。80年代英佈雙方在承認斯威士蘭獨立的同時,繼續侵犯斯威士蘭的主權,通過劃界侵占大片土地。德蘭士瓦共和國為取得印度洋出海口,力圖將斯威士蘭淪為其保護國,1895年它以尊重英國在林波波河以北地區的利益作為交換條件,接管瞭斯威士蘭的行政權。

  英佈戰爭結束後,1903年英國從德蘭士瓦共和國手中接管斯威士蘭。1906年斯威士蘭成為英保護國。1907年英國進行土地分配,將全國2/3土地劃歸幾千名白人殖民者所有,而僅給數10萬斯威士人保留1/3土地。缺乏土地的斯威士人被迫到南非礦山做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威士蘭經濟迅速發展,並建立瞭大型石棉礦和鐵礦專供出口。貿易輸出額按人均計算居非洲前列。歐洲人繼續遷入,總數達7000多人,控制瞭全部工礦和商業企業。殖民政府通過酋長制度控制人民。

  民族解放運動及斯威士蘭王國獨立 隨著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1960年成立瞭斯威士蘭進步黨,它主張通過“一人一票”的普選實現民族獨立,反對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要求重新分配土地。1964年最高酋長索佈紮二世組織“因博科德沃民族運動”。該黨主張同南非保持友好關系,有一定的反英情緒。60年代,各黨派在憲法問題上未能取得一致意見。1964年1月,英國強行實施被斯威士蘭舉行公民投票否決瞭的新憲法。

  斯威士蘭工會運動發展迅速。1962年成立斯威士蘭礦工聯合會。1963年恩格瓦尼民族解放大會領導的工人罷工運動波及全國各地,英國從肯尼亞調軍鎮壓,逮捕恩格瓦尼民族解放大會領導人。

  1964年6月舉行立法會議選舉,因博科德沃民族運動獲得立法議會大部分席位。1967年舉行大選,因博科德沃民族運動組成內部自治政府。同年4月25日索佈紮二世即位為斯威士蘭國王。1968年9月6日,斯威士蘭宣告正式獨立。

  獨立後的斯威士蘭王國 1973年4月,由於反對黨力量日益加強,索佈紮二世宣佈廢除憲法,解散議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由國王接管全部司法、立法和行政大權。1978年8月,A.茲瓦尼組成斯威士蘭解放運動,宣稱要推翻現政府,建立“人民政府”。

  1978年10月政府宣佈新憲法,承認1969年東、中非國傢首腦會議通過的《盧薩卡宣言》,反對南非的種族歧視政策。1982年8月21日,索佈紮二世去世,暫由母後澤莉維攝政。1983年8月,攝政母後澤莉維被廢黜,由恩通比母後攝政。1986年4月索佈紮二世之子馬科塞蒂韋王儲繼任新國王,稱姆斯瓦蒂三世。

  斯威士蘭政府主張發展民族經濟,加速實施企業非洲化,重視發展農牧業;同時註意吸引外資,鼓勵私人企業。斯威士蘭與南非保持經濟、貿易等關系,與南非有關稅同盟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