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愛國運動。因爆發於1919年3月1日,故名。主要參加者是學生、工農大眾和市民。以這一運動為發端的反日鬥爭一直延續到6月底,最後被日本鎮壓下去。

  歷史背景 1910年朝鮮被日本吞併後,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壓迫日益深化。朝鮮人民在日本軍警統治下,喪失瞭一切自由和權利,生活極端貧困,反抗鬥爭的形勢一觸即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俄國十月革命的的影響下,朝鮮留日學生和流亡海外的民族主義者不斷向國內介紹世界新形勢,宣傳民族自決思想,從而影響和推動瞭朝鮮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運動始末 1919年1月,李氏朝鮮廢帝高宗(李熙)暴卒,傳為日本人所害,因而激起朝鮮人民多年的積憤,成為反日愛國運動的導火線。2月8日,朝鮮留日學生在東京發表宣言(《二八獨立宣言》),號召人民“為自由而濺其熱血”,得到國內學生的響應,從而揭開瞭三一運動的序幕。這時,以孫秉熙等人為代表的朝鮮民族主義者也在積極活動,幻想依靠帝國主義的“民族自決論”來謀求獨立。他們自詡為“朝鮮民族代表”,組成獨立運動總部,控制瞭運動領導權。孫秉熙等事先與學生商定,利用高宗國葬之機,於3月1日下午2時在漢城(今首爾)塔洞公園集會,發表獨立宣言,舉行遊行請願。但舉事前,這些人卻懾於人民高漲的革命氣勢,不敢參加群眾集會。而躲到一傢飯館裡,把事先擬好的《獨立宣言書》宣讀一遍後,向總督府警務總監部自首。學生和市民等沒有被他們的變節行為所動搖,紛紛湧上街頭,當眾宣讀《獨立宣言書》,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參加人數達30多萬,並同前來鎮壓的日本軍警進行搏鬥。當天,平壤、元山等地也同時舉行示威和暴動。3月中旬,鬥爭浪潮迅速推向全國城鄉,工農大眾成為主力,暴動的人民到處襲擊日本官廳,破壞交通,處決日本官吏、走狗和惡霸地主,把運動推向高潮。全國有11個府、206郡,200 多萬人示威和暴動。海外僑民也舉行示威遊行,響應國內的鬥爭。這一運動也得到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傢人民的支援。

在漢城大漢門前集會的朝鮮民眾

  失敗原因及歷史意義 工人參加示威和暴動,有力地推動瞭運動的發展,但當時朝鮮工人階級還沒有成長起來,故未能實現無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農民是這一運動的基本力量,亦未能把民族解放同農民土地鬥爭結合起來;加之人民群眾與日本殖民當局的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因而在日本帝國主義武裝鎮壓下失敗瞭。但是,三一運動沉重地打擊瞭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表明朝鮮人民是不可征服的。經過三一運動,朝鮮人民對資產階級寄予的期望開始破滅,逐漸從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階級那裡找到新的旗幟。三一運動是朝鮮全民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鬥爭,以此為轉折點,朝鮮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進入瞭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新階段。

  

參考書目

  樸殷植:《韓國獨立運動之血史》,維新社,上海,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