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法國、俄國為對抗三國同盟,通過1904~1907年簽訂一系列協定而結成的一個帝國主義集團。

  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列強實力對比發生瞭新的變化。經濟實力高速膨脹的德國,要同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分享“陽光下的地盤”。擁有強大陸軍的德國又在大力擴充海軍,使英國對帝國的安全非常擔心。英佈戰爭發生後,英國放棄傳統的“光輝孤立”政策,逐步同法國接近。法、德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近。

  19033年春,英王愛德華七世訪法,是英、法親善的開端。7月,法國總統É.-F.盧貝回訪,兩國外長開始談判,其目的是解決造成兩國對立的殖民地問題。1904年4月8日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第五)H.C.K.菲茨莫裡斯和法國駐英大使 P.-P.康邦在倫敦簽訂一項瓜分殖民地的協約。其主要內容:①法國不幹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有維護安寧和協助改革的權力;②劃定兩國在暹羅(今泰國)的勢力范圍;以湄公河為界,西半部為英國勢力范圍,東半部為法國勢力范圍;③法國放棄在紐芬蘭獨占的捕魚權,英國讓給法國西非一些殖民地。秘密條款規定,雙方政府之一如為“情勢所迫”,也可變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現狀。但自由貿易、自由通行蘇伊士運河、直佈羅陀海峽南岸禁止設防等原則仍繼續維持。一旦摩洛哥蘇丹政權終止,其一部分領土,即直佈羅陀海峽南岸讓給西班牙。由此,英、法之間所謂的“衷心協約”(協約國由此得名)即告建立。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也開始接近,英、俄在近東、中亞和遠東地區都有利益沖突,但這時英、德矛盾的發展已超過英、俄矛盾;俄國與德奧在近東和巴爾幹地區的矛盾也超過瞭俄、英的矛盾。1907年8月31日,俄國外交大臣А.П.伊茲沃利斯基和英國駐俄大使H.尼科爾森在彼得堡簽訂瞭分割殖民地的協定。主要內容:①劃定波斯(今伊朗)東南部為英國勢力范圍,北部為俄國勢力范圍,兩者之間的地區為中立地帶,對英俄兩國平等開放;②俄國承認阿富汗在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外,並承允英國代管阿富汗的外交。英國則聲明不變更這個國傢的政治地位;③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不得幹涉它的內政,隻可經過中國政府中介與它進行交涉,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協定關於西藏的條款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侵犯。

  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加上法俄同盟,組成瞭“三國協約”或“協約國”。與三國同盟不同,三個協約國沒有簽訂一項共同條約,隻有俄、法兩國是負有軍事義務的同盟國,而英國卻拒絕承擔軍事義務。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1882)雙方瘋狂地進行擴軍備戰,終於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大戰中,協約國也就成瞭反對德國及其同盟者的國傢的共同名稱。1918年德國投降後,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傢,曾以協約國的名義,3次向蘇俄發動武裝幹涉。隨著協約國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逐步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