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1849年,主要發生在法蘭西、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匈牙利等歐洲國傢的資產階級民主、民族革命。這次革命是19世紀上半葉歐洲經濟、政治和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的矛盾尖銳化的必然結果。其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消除異族壓迫,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傢,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掃清道路。

  法國1848年革命 1830年七月革命後,,在法國掌握政權的金融貴族集團推行有利於本集團的內外政策,反對任何政治、經濟改革,加深瞭金融貴族同工業資產階級以及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1848年2月22日,巴黎工人和人民群眾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群眾唱著《馬賽曲》,高呼“打倒基佐”、“革命萬歲”等口號,沖向總理F.-P.-G.基佐的官邸。接著,群眾修築街壘,準備戰鬥。24日晨,工人和革命群眾占領瞭巴黎所有的兵營和武器庫,並向杜伊勒裡宮進攻(見彩圖)。國王路易·菲利浦 (1830~1848在位)見大勢已去,倉惶逃往英國。資產階級獨占瞭勝利果實。2月24日晚組成瞭臨時政府。由11人組成,其成員名單是由A.M.L.de P.de拉馬丁和A.A.勒德律-羅蘭擬定的。拉馬丁是浪漫主義詩人和政治活動傢,反對君主制,贊成共和制,捍衛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保護關稅制度,攻擊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他在臨時政府中擔任外交部長,實際上控制著政府的權力。勒德律-羅蘭(1807~1874)是政論傢和政治活動傢,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領導人之一。以他為首組成瞭改革報派,主張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國,實行社會經濟改革,改善人民生活,實行普選。在臨時政府中擔任內務部長。臨時政府成立後,資產階級竭力拖延成立共和國。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強烈要求下,臨時政府被迫於2月25日宣佈成立法蘭西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革命——巴黎起義者與政府軍激戰

  巴黎二月革命勝利後,資產階級為瞭對付無產階級,下令解散“國傢工場”,把工場中的工人編入軍隊或趕到外省做苦工,巴黎無產階級被迫舉行瞭六月起義(6月23~26日),但被鎮壓。此後政權轉入 L.-E.卡芬雅克將軍(1802~1857)手中,開始瞭資產階級共和派的統治時期。1848年11月12日,制憲議會公佈瞭憲法,即《1848年憲法》。12月10日舉行總統選舉,路易·拿破侖·波拿巴 (1808~1873)當選總統。1851年12月1日夜,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1852年12月2日,波拿巴即皇帝位,稱拿破侖三世,史稱法蘭西第二帝國。

  德意志1848年革命 革命前夕,德意志是一個四分五裂的聯邦國傢,由35個邦和4個自由市組成。分裂狀態嚴重地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巴黎二月革命的影響下,南德的巴登公國首先發難,迅速波及德國西部和西南諸邦,相繼成立瞭資產階級自由派內閣政府,3月13~16日,普魯士首都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學生連續舉行示威遊行,並同政府軍展開戰鬥。18日晨,國王威廉四世(1840~1861在位)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頒佈瞭取消書報檢查和盡快召開制憲議會的命令。但這並沒有滿足群眾的要求,他們在王宮廣場築起瞭街壘。國王調動大批軍隊,向起義中心地區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起義人民取得瞭勝利 (見彩圖)。國王被迫把軍隊撤出柏林,同意召開有資產階級參加的議會,並於3月29日任命資產階級自由派首領L.康普豪森組閣,柏林三月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柏林街壘戰(1848年3月19日)

  德意志各邦革命的勝利,並沒有解決德意志的統一問題。廣大人民群眾強烈要求解決這一革命的首要任務。資產階級為瞭穩定人民群眾的情緒,以解決德意志統一為名,於5月18日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召開國民議會。參加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都是地主資產階級代表人物。議員們喋喋不休地爭論憲法條文,沒有任何實際結果。由於革命形勢逆轉,右翼占瞭優勢。6月29日,議會選舉奧地利的約翰大公為德意志帝國攝政,並組成瞭帝國政府。但這個中央政權有名無實,形同虛設。1849年3月,議會通過帝國憲法,確定某些自由、民主權利,選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皇帝。但威廉拒絕加冕,普魯士和奧地利各邦君主也不接受國民議會通過的憲法。同年5月,德意志西南各邦人民發動起義,掀起維護帝國憲法的鬥爭,結果失敗。這期間,大多數議員被各自的邦政府召回,剩下的議員遷到斯圖加特,最後於6月18日被符騰堡的軍隊驅散。7月,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瓦解,德國1848年革命結束。

  奧地利1848年革命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仍是一個多民族的封建專制國傢。在法國二月革命的影響下,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瞭推翻 K.W.N.L.von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高呼“自由、憲法”、“打倒梅特涅”等口號,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限令奧皇立即解除梅特涅的職務。在人民的壓力下,奧皇被迫讓步,於3月17日改組內閣。4月25日頒佈帝國憲法。但新內閣繼續推行反人民的政策。5月15日和26日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迫使奧皇及其皇室逃出維也納。

  維也納五月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奧地利統治下的捷克以後,佈拉格人民為反對奧皇以詔書形式頒佈的憲法和奧地利元帥 A.C.F.zu溫迪施格雷茨的軍事挑釁行動,於6月12日晨舉行起義。起義者同奧地利軍隊進行頑強的戰鬥,逮捕瞭地方議會議長。旋被資產階級自由派釋放。地方議長遂同溫迪施格雷茨一起進行反攻,6月17日起義失敗。

  9月29日,匈牙利國民自衛軍在同奧軍的決戰中,一舉擊潰瞭J.耶拉契奇(1801~1859)的軍隊,並於10月10日直逼奧地利邊境。奧皇調兵增援耶拉契奇。維也納居民為反對奧皇入侵匈牙利,舉行瞭十月起義。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背叛,10月31日起義被反動軍隊殘酷鎮壓,11月1日維也納陷落,奧地利革命最終失敗。

  意大利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前,意大利處於封建分裂狀態,各封建專制小國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制於奧地利,嚴重阻礙意大利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進步。1848年1月,西西裡島首府巴勒莫人民首舉義旗,揭開瞭1848年意大利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在農民的支援下,起義者擊敗瞭國王的軍隊,建立瞭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臨時政府。在巴勒莫起義和維也納三月起義的推動下,米蘭、威尼斯等地相繼爆發起義。在人民運動的強大壓力下,撒丁、那不勒斯、托斯卡納的封建統治者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但由於各國君主和資產階級自由派的妥協,反奧戰爭遭受挫折。當資產階級自由派脫離革命而民主派成為革命的領導者之後,出現瞭以羅馬為中心的革命新高潮。1849年2月9日,以G.馬志尼為首的羅馬共和國宣告成立。7月3日,法國、奧地利和兩西西裡王國的反動聯軍顛覆瞭羅馬共和國。8月22日威尼斯陷落,意大利1848年革命失敗。

  匈牙利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前,匈牙利仍處於奧地利哈佈斯堡王朝統治之下。1848年3月15日,佩斯的革命者在裴多菲·山道爾(1823~1849)的領導下,通過瞭實行資產階級改革的政治綱領,即《十二條》。強迫市長在《十二條》上簽字,爾後派代表團向總督申述各項要求。中午,革命群眾控制瞭整個首都,成立瞭公安委員會。這時,匈牙利議會中以科蘇特·拉約什(1802~1894) 為首的反對派提出建立匈牙利獨立政府和廢除封建制度的要求。奧皇懼怕維也納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繼續發展,被迫同意成立匈牙利責任內閣,並於3月17日授權資產階級化貴族溫和派的代表包賈尼·拉約什 (1806~1849)組閣。但是,1848年奧地利革命的失敗對匈牙利革命十分不利。12月奧皇調集反革命軍隊向匈牙利進攻。1849年1月5日,匈牙利首都佩斯陷落,國防委員會和國民議會遷至德佈勒森。不久,匈牙利軍隊展開反攻,連續取得勝利。4月14日匈牙利議會通過《獨立宣言》,廢除哈佈斯堡王朝的統治,宣佈匈牙利獨立。5月21日,匈牙利軍隊攻克佩斯,光復瞭首都。為瞭鎮壓匈牙利革命,沙皇俄國與奧地利相互勾結。俄國於5月27日出動14萬大軍入侵匈牙利。使匈牙利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由於雙方力量相差懸殊,加之匈牙利革命內部右翼分子叛變,在7月7日和11日的科馬羅姆會戰中,匈牙利軍隊遭到慘敗。8月13日,匈牙利軍隊總指揮格爾蓋伊·阿爾圖爾(1818~1916)向俄軍投降,科蘇特出走土耳其。9月27日科馬羅姆要塞陷落,匈牙利革命最終失敗。匈牙利革命的失敗標志著歐洲1848年革命告終。

  歐洲1848年革命的意義和影響 1848年歐洲革命打擊瞭歐洲各國的封建專制制度,摧毀瞭反動的神聖同盟和維也納會議的體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瞭道路;它鍛煉瞭法、德等國的無產階級以及革命群眾,豐富瞭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對於馬克思主義和後來歐洲工人運動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書目

 K.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9。

 Ф.B.Потемкин,А.М.Мопок,Революции1848~1849, Издатеп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Москва,1952.

 韓承文主編:《一八四八年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3。

 Daniel Stern,Histoire de La Revolution de1848,Dalland, Pari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