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時來中國訪問的非洲著名旅行傢。摩洛哥(即宋元漢籍所載之默伽臘國)坦吉爾城人,伊斯蘭教教徒,出身於法官世傢。1325年,離鄉赴麥加(元代史籍稱為“天房”)朝聖,後決意周遊世界。數年中,凡三至麥加,並遊歷瞭波斯、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各地,曾至伊利汗國都城桃裏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裏士)及報達(巴格達)等城。1332年,由麥加出發,經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渡黑海,至速答黑(在蘇聯克裏木半島南部),入欽察汗國境。同年,隨從欽察汗月即別之妃、東羅馬公主省親,,至君士坦丁堡。返回欽察汗國都城撒萊(別兒哥汗所建新撒萊,今蘇聯伏爾加格勒附近)後,即繼續東行赴印度,穿過裡海北的欽察草原,經過察合臺汗國的不花剌(佈哈拉)、撒麻耳幹(撒馬爾罕)等城,於1333年秋抵印度河,至德裡。他在德裡留居約八年,德裡算端授以哈的大師之職,待遇頗厚。1342年,元順帝遣使臣至德裡通好,德裡算端命伊本·拔圖塔率領使團隨同元朝使臣回訪中國。使團從古裡(Calicut,今印度半島西南海岸科澤科德)啟航後,遇風漂沒,伊本·拔圖塔未及登舟,得免於難。元朝使臣脫難後來至俱蘭(今印度西海岸奎隆),從這裡搭本國商船回國。伊本·拔圖塔因失去隨員、禮物,不敢回德裡復命,輾轉遊歷於馬爾代夫群島、僧加剌(今斯裡蘭卡)、馬八兒(在今印度半島東南岸一帶)等地,兩三年以後始從朋加剌(孟加拉)乘商船至蘇木都剌(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八昔河下遊,一說在其西的三馬郎加),由此航海抵泉州。他在泉州幸遇先已回國的元朝使臣,由使臣轉介於泉州地方官,奏報朝廷。在候旨期間,伊本·拔圖塔曾到廣州遊歷,回泉州後,即奉旨北上大都覲見。他大概隻到過杭州,即折回泉州,乘船西還,1347年到達印度,決定返回故鄉。途經阿拉伯半島東岸、波斯灣、報達、敘利亞等地,又一次到麥加朝聖,然後回國,於1349年底抵摩洛哥都城非斯。此後他又去西班牙和中非、西非各地旅行。1354年,奉摩洛哥國王之命回到非斯,口述其旅行見聞,由國王所派書記官伊本·術札伊(Ibn juzayy)用阿拉伯文筆錄,著為旅行記一書。

  伊本·拔圖塔的旅行記由於卷帙浩繁,一直以節本流傳,從19世紀初起,先後被選譯或全譯為歐洲文字。其後法國人在摩洛哥發現瞭該書原本手稿全文。1853~1858年,由德弗列麥裡和桑吉涅底二人合作校勘,連同其法文譯文,分四卷出版。1958年,又出版瞭吉佈的英譯本。伊本·拔圖塔在旅行記中,對中國的泉州、廣州、杭州、大都等大城都作瞭比較詳細的記述,尤詳於各城伊斯蘭教徒的情況。對當時中國與印度、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各地的貿易,以及中國航海船的構造等情況,書中也都有不少記載。此書對研究元代中外關系、中國伊斯蘭教歷史和西北諸汗國歷史,都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伊本·拔圖塔旅行記中關於中國紙幣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