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兩河流域古代王朝。西元前16世紀由喀西特人建立。又名加喜特巴比倫、巴比倫第3王朝。西元前12世紀中葉被埃蘭人滅亡。

  喀西特人原居於劄格羅斯山中部,約西元前18世紀侵入巴比倫東北邊境。西元前16世紀初,赫梯人滅巴比倫第1王朝(見古巴比倫時代)後,佔據巴比倫,建喀西特王朝。此時約當阿古姆二世時期。佈林納佈裏亞什二世至卡什提裏亞什四世期間(約西元前14世紀中~前13世紀後半),為其繁榮時期,與埃及新王國、赫梯帝國、亞述同為為並立之大國。公元前13世紀後半期,亞述人和埃蘭人入侵。約公元前1157年,喀西特王恩利爾納丁·阿基被埃蘭人拐走,喀西特王朝滅亡。

  喀西特人在入主兩河流域後,將侵占的土地分配給本族的朝臣、貴族和官吏,形成大地產私有主。其政治體制基本上是貴族政治,後期地方貴族勢力日趨強大,王權削弱。歷史上常將這一時期稱為“黑暗時代”或衰落時期。但實際上是喀西特人恢復瞭兩河流域的秩序、和平和統一,特別是在其統治的中後期,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巴比倫、尼普爾、西巴爾等城市經濟相當繁榮。他們在兩河流域推廣用於牽引的馬和戰車,並在建築物上以磚刻浮雕代替石雕。這一風格為以後的新巴比倫王國和阿契美尼德王朝(見波斯帝國)所繼承。

  喀西特人全面接受兩河流域固有的文化、宗教和阿卡德語言文字,迅速塞姆化。其國王重建和修飾尼普爾、拉爾沙、烏爾、烏魯克等地的神廟。這一時期的重要遺物“界碑”實際是國王所授地產的憑證。史稱此時為“界碑時代”,即得名於此。界碑的右面或上部刻神像或神的象征,如以圓盤象征太陽神沙馬什,以月牙象征月神欣,以鋤頭象征馬爾杜克等;左面或下部的銘文多為王授土地情況。界碑一般保存在神廟中,而將泥板抄本交與領受地產者。喀西特王朝後期的大量官方記錄和通信已為考古學傢所發現,其中有尼普爾城地方總督(琴納)的檔案、神廟地產的租賦和官吏津貼文書,以及證書、司法程序文獻等。埃及的阿馬爾奈遺址出土文書中也有不少與這一時期有關的史料。對杜爾庫裡加祖城址的發掘更有助於瞭解這一時代的歷史。關於喀西特人的語言與民族歸屬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