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四方形角錐體建築物,通常指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其外形的每一個面都與漢字的“金”字相似,故譯為金字塔。埃及法老幻想成為永久的統治者,並顯示其無上權威,多為自己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今天尚存的約有80座。金字塔起源於平頂長方形的馬斯塔巴墓(馬斯塔巴,阿拉伯語意為凳子,以其外形與凳子相似而得名),最早的金字塔是第3王朝(約西元前2686~前2613)的左塞王在塞加拉建築的階梯金字塔。這一金字塔實際上是馬斯塔巴逐層縮小重疊而成。第4王朝(約西元前2613~前前2498)的斯奈夫魯王開始把階梯金字塔變為四邊呈平整斜面的真正的金字塔。古埃及金字塔以胡夫、哈夫拉和門卡烏拉在吉薩建立的3座金字塔最為高大雄偉,而以胡夫的尤為著名。胡夫金字塔現高137米,塔基每邊長227米,塔身由約230萬塊平均重2.5噸的石材砌成,又名大金字塔。其內部構造復雜、堅固,除層位不同的3個墓室外,還有甬道、通風口等設施,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哈夫拉金字塔的規模僅次於前者,其附近有用一整塊天然巨石雕成的獅身人面像(斯芬克司)。第6王朝(約公元前2345~前2181)以後,金字塔建築衰落,中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133/前2040~前1786)復興,約在第17王朝(約公元前1650~前1567)以後停建。第25王朝(公元前716~前656)以後,努比亞也曾建築金字塔。除國王金字塔外,後來又出現瞭貴族以至平民階層的金字塔。另外,在拉丁美洲的瑪雅文明中也有所謂的金字塔,但其形式和作用與埃及的金字塔有很大的不同。